第230章 认可(1 / 2)

面对王崇的话,霍启煊微微一笑,未作正面回应。

王崇随即转向正题。

谈判的核心,是关于全球动力在上海的投资计划。

全球动力希望获得政策倾斜和审批便利,尽早落实投资布局,理想情况下年内完成所有审批。

当肖杰作为代表阐述投资计划时,王崇与其他高层专注审阅手中的文件。

肖杰条理分明地介绍全球动力在上海的高新技术产业园、装备制造园及船舶工业基地的定位与规划思路。

他详细说明各园区的具体规划、预计岗位数及所需政策支持等信息。

王崇和其他领导表情沉思,时不时查阅资料,遇到不明之处便低声探讨。

肖杰逐一解答了所有问题,清晰阐明了投资方案的可行性和合理性。

会场氛围严肃却不沉闷,王崇不时点头表示认可,同时提出一些实际建议。

双方就项目的具体事项展开深入交流。

从王崇及其他领导的神情可看出,他们对全球动力提出的投资计划十分看好,这些产业正契合沪城的发展需求。

然而,众人仍心存疑惑:如此多领域的投资,全球动力是否负担得起?

据肖杰所描述的高新技术园区、装备制造产业园等项目的预期规模,无疑需要巨额资金用于建设和运作。

仅土地购买及基础设施建设一项,估算下来就需数百亿资金。

还未计入运营费用以及未来产业布局所需流动资金。

这一笔天文数字般的投资额,即便是世界500强企业也可能难以承受。

全球动力真的具备这样的经济实力吗?

王崇等人开始翻阅相关资料,试图找到确切的投资总额数据。

但文件中的表述较为模糊,缺乏明确数字。

这让他们的疑虑加深——一家新兴企业怎会有如此雄厚的资金投入到产业建设和运营中?

尽管内心存疑,王崇等人并未立刻询问金额详情,而是专注倾听肖杰的陈述,努力掌握投资计划的每一个细节与可行性。

这场投资谈判持续近一个小时,双方均表现得非常务实细致。

讲完产业园后,肖杰重点围绕投资计划的执行路线、具体方案以及所需支持等内容,与铈高层进行了详尽商讨。

讨论的核心在于阐述集团在上海投资的战略定位,既满足沪城发展需求,也契合自身发展方向。

这一基调为此后的深入讨论奠定了基础。

接着,肖杰深入介绍了集团计划投入的先进制造业、高新技术产业以及船舶制造业项目。

他不仅阐述了选址、建设思路、设备引进等方案,还提出了基础设施、用工、用电等具体需求,以及对政策倾斜的期望。

王崇等人不断提出问题,如用地范围、运营模式、污染治理及产品流向等,肖杰均予以明确答复,清晰解释了各项目的可行性。

为了保证项目顺利推进,双方还针对审批流程、手续办理及服务保障等进行了细致讨论,力求找到最佳解决办法。

肖杰承诺,集团将严格遵循相关规定和要求进行投资建设,确保项目品质。

谈判接近尾声时,肖杰完成了最后陈述。

王崇等人转向霍启煊。

谈判期间,肖杰始终以集团代表身份详细讲解项目方案并解答疑问,其介绍详实且专业,全面展示了投资计划。

而霍启煊作为集团核心人物,更注重整体布局与战略方向,偶尔插话肯定肖杰的方案,却不过多介入具体细节。

最终话题聚焦于投资总额及资金分配。

作为集团最高决策者,霍启煊的态度决定着资金支持力度。

王崇微微一笑说道:“霍总,肖组长已详细介绍诸多内容,我们暂无异议,细节可后续商议。

不过,我想请问您计划在上海投入多少资金?”

霍启煊略作思考,随后笑着答道:“王总,GDG在上海的投资金额,不设上限。”

此言一出,现场瞬间安静下来。

不设上限……好大的决心!

所有人目光齐聚霍启煊身上,难以置信。

他们仿佛在确认自已的耳朵是否出了问题。

“上不封顶?”陆镓,作为金融贸易区的负责人,尚华第一个反应过来,惊愕地问:

“这到底意味着什么?无论沪城需要多少资金,你们都能无限制供应?”

“正是这样。”霍启煊平静回应:

“GDG集团有着充足的资金储备和高效运转的资金流,我们可以满足沪城所需的所有投资金额。”

“所有的金额?”发改委主任追问:

“要是沪城需要上千亿用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,你们也能承担?”

“绝对没问题。”霍启煊自信回答。

现场的领导们互相交换眼神,从彼此眼中读出震撼。

他们无法想象一个企业竟具备如此强大的财力,可随意调配上千亿进行投资。

“霍总,您很有魄力嘛。”王铈长笑着说道:

“这种无上限的投资方式,对企业资金链的压力是巨大的。

投资虽好,但也要合理规划,不能超出企业承受范围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