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25章 霍启煊感慨良多(2 / 2)

刘學艮笑意盈盈地在霍启煊对面落座,两人立刻攀谈起来。

尽管只是个司机,刘學艮却言辞得体,态度沉稳,是个可靠的人。

刘學艮举止谈吐间流露出的文化底蕴远超普通司机。

他原为**知青,后被分配至沪城自来水厂任司机,同时亦是刘羏的心理导师,助其跨越重重心理障碍。

客厅内,刘學艮一面聆听霍启煊发言,一面默默剖析其言行。

霍启煊话语从容,语速平稳,逻辑严密。

阐述观点时,他条理清晰,例证充分,有理有据。

即便面对复杂议题,他也总能抽丝剥茧,由浅入深地阐明已见,尽显成熟稳重,宛如饱学之士,而非寻常青年。

相较同龄人的浮躁与自负,霍启煊的表现尤为沉稳自信,且言辞谦逊有礼。

即便意见相左,他亦以礼相待,绝无强辩之意。

举手投足间尽显内敛与稳重,语言组织能力与话题知识储备均非同凡响,必出自良好家教。

短暂交谈后,刘學艮对霍启煊形成初步印象。

好奇之下,他询问刘羏如何结识此友。

“爸,我们在港岛认识,煊哥也是港岛人,他父亲举办了一场运动交流会,我也参与了,就这样认识的。”刘羏补充道。

刘學艮神情微怔,转而更加仔细打量霍启煊。

港岛来人?可这口音……

*将其改为“他父亲”

他再次凝视霍启煊,努力从他的语调中捕捉一丝港岛的气息。

然而,霍启煊的普通话极其标准,完全听不出粤语的痕迹。

每一个发音都清晰准确,语调铿锵有力,若闭眼仅凭声音,刘學艮定会误以为对方是地道的燕京人。

霍启煊的普通话流畅自然,节奏分明,停顿恰如其分,令人联想到央视播音员般无可挑剔的专业水准。

刘學艮虽自认普通话说得不错,但相较之下,仍显生硬粗糙。

他百思不得其解,这样一个港岛人怎能拥有如此纯正的燕京口音。

刘學艮并不知晓霍启煊卓越的语言才能,因此满心疑惑。

与此同时,季芬华已将精心准备的菜肴摆上餐桌。

她做了西湖醋鱼、扬州炒饭、黄焖鸡、红烧肉等经典江浙美食,香气弥漫。

这些都是刘羏喜爱的家乡菜,她特意留了一小碗不加醋的鱼肉,专为少年清淡口味。

刘羏走进厨房协助母亲端菜,第一个端出的是黄焖鸡,色泽金黄,酱汁浓郁,香味扑鼻。

随后是红烧肉,肥瘦均匀,搭配鲜嫩白菜,每一块都晶莹剔透。

接着是扬州炒饭,米粒晶莹,点缀火腿肠、虾米、豌豆,蛋花金黄诱人。

最后上桌的是西湖醋鱼,鱼肉鲜嫩脆爽,浇上酸甜适中的醋汁,清新可口。

刘羏将热腾腾的佳肴端至客厅,香气四溢,令人垂涎欲滴。

客厅布置妥当,碗筷已备齐,刘學艮和霍启煊 ** 桌边,等候佳肴上桌。

四人围坐用餐,家常菜肴散发出温馨气息。

“霍先生,请饮此杯,您随意。”刘學艮举杯笑言,浅尝一口酒。

霍启煊微笑回应,亦举杯相敬。

刘羏与季芬华则以饮料代酒。

餐桌上,刘學艮忆起儿子年幼时的趣事,与霍启煊闲谈起来。

“他自小好动,膝盖、手肘总是磕破,每日都要我替他换药。”

“上学后依旧如此,总爱打架,回来就要钱买创可贴。”

“我们劝他别总是胡闹,他却全然不听。”

季芬华也加入谈话:

“羏儿生性与众不同,我们一直担忧他会惹麻烦……”

霍启煊边进食边聆听这对夫妇讲述刘羏的成长点滴。

提及刘羏幼时头部受伤、腿部贴满创可贴的模样,季芬华轻声一笑,充满怀念。

她话语间流露对儿子的关切,纵有责备之意,仍难掩深沉母爱。

然而,话题转向刘羏专注训练时,季芬华语调转为复杂。

作为母亲,她难以坦然接受儿子选择这般艰辛的运动员生涯。

她曾数次拜访教练,恳请其停止对刘羏的训练。

高强度的训练让她担忧孩子身体承受不住。

但教练坚信刘羏是不可多得的运动天才,认为不应埋没这份天赋。

· ·········求鲜花· ······

季芬华虽心有不满,却无法改变儿子对运动的热爱与坚持。

无论她如何劝说,刘羏始终执意前往训练场。

霍启煊听出了季芬华内心的矛盾与无助。

作为母亲,她既心疼孩子承受的辛苦,又不愿埋没他的天赋与梦想。

霍启煊想起上一世季芬华在全国面前说过的话:

“如果有一天刘羏跑不动了,请大家别责怪他。”

从这句话可以看出,季芬华并不认同让刘羏走这条艰辛的道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