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下文学小说网 > 武侠修真 > 港岛:霍家三代,资本风暴眼 > 第216章 一个年轻后辈怎会有这般远见与决心?

第216章 一个年轻后辈怎会有这般远见与决心?(1 / 2)

某些中药材对新鲜度要求极高,一旦采摘,其药效便会随时间推移而减弱。

若实验室远离产地,经过长途运输,不仅影响药材品质,也不利于开发高质量的产品。”

“相较于传统做法,在主要药材产地附近设立实验室,可确保药材的新鲜度,从而提升药效。”

霍启煊稍作停顿,无视众人惊讶的表情,继续说道:

“例如人参多产于东北,若在当地建实验室,则能最大化保持其药效;党参常见于西南山区,设立西南实验室便可保障其疗效。”

“其余药材亦然。

依据特色药材的分布区域构建实验室,能够最大程度保留中药的原有功效。”

“各地气候、土壤条件各异,这使得同一种药材在不同地方的药效会有差异。”

“以人参为例,东北人参与西北人参虽同属一类,但东北人参偏寒,补肾阳的效果更好,而西北人参则性温,更适合补血活血。”

“许多药材都有这种区别。

因此,设立区域性实验室,有助于深入研究药材间药效的差异,以便充分发挥每种药材的独特优势……”

“再者,中医强调‘因地施治’,不同地域人群的体质也有所不同,开发区域性中药更能契合当地人的身体状况。”

“比如东北人偏寒凉,适合研发温热型药物来改善体质;而西南人较热燥,清热类中药更符合他们的需求……”

郭光昌听罢,表情凝重。

这家伙怎么会如此精通?

竟考虑得如此周全?

若非深知霍启煊的身份,他几乎要将对方视为中药领域的权威了。

实际上,霍启煊提出的方案无疑是当前开发中医药的最佳路径。

通过结合地域特点设立实验室,不仅能打造出更贴合市场需求的产品,也是对中医理论中‘因地制宜’思想的完美实践。”

分区域设立中医药实验室,既能挖掘地方药材的独特性,保持药效,又能依据地域人群特点开发差异化的中药,充分发挥中医的优势,这一点完全契合中医的核心理念。

霍启煊的规划思路与中医药发展的内在逻辑高度吻合。

然而,现实中最大的障碍却是资金问题。

这是最难攻克的一道关卡。

要实施这一系统性中医药工程,所需资金数额巨大,几乎无法准确估算。

仅申请中医药领域的知识产权,就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与资源。

中医博大精深,其方剂与药材种类繁多。

将所有内容理清并申请专利保护,其难度之大显而易见。

不仅如此,还需在全国范围内的主要中药材产地建立研发实验室。

这无疑需要巨额资金支持。

单是实验室选址、装修、购置设备以及人员配置,就已经是一笔天文数字般的支出。

就单个实验室而言,从筹备到正常运作,初期资金至少需要上亿元。

若要在各大中药材产地均设立实验室……

天啊,郭光昌甚至不敢去细想具体花费。

即便是复煋这样的实力雄厚企业,维持一个实验室都很困难,更遑论覆盖全国的众多中药材产地。

但实际上,真正的难点并不在此。

真正棘手的是对经典理论的整理与研读,深入理解中医药的思想体系,同时还要对古籍中的方剂进行考证,辨别真伪并验证其疗效。

这需要大量专业人才投入大量时间与精力。

此外,整个研发过程耗时漫长!

从中草药的研发到最终落地,周期可能长达5至10年。

每一环节都需要巨大的投入,且伴随着高风险与不确定性。

更何况,中医药方剂的种类繁杂。

仅经典方剂就有上万种,每一种都需要重新走一遍完整的流程,所需投入难以想象。

没有充足的财力支持,中医药现代化几乎无路可走。

这也是一代中医未能受到保护的关键原因。

郭光昌认为有必要向霍启煊说明情况,这种事简直荒诞至极,没有上千亿根本不可能实现。

“霍先生,您的提议很好,不过,这需要耗费巨额资金!”郭光昌严肃地说,“而且投入的钱,也许十几年甚至几十年都无法收回。”

这简直是无底洞般的投入。

“我知道!”霍启煊微微一笑,“只要能达到目标,我不在意花费多少,也不在意能否盈利。

在中医药研发上的亏损,我自有别的途径弥补。”

郭光昌表情复杂:

“可能损失上千亿,您也不介意?”

“当然!”霍启煊笑道,“郭董只需回答我,若我的资金充足,复煋是否能达成我提出的要求?”

郭光昌陷入沉思。

坦白讲,他心里有些没底。

霍启煊提到的目标,几乎可以当作毕生的事业去追求。

似乎察觉到郭光昌的犹豫,霍启煊温和地说道:

“郭董无需为难,此事不会仅由复煋承担,但它可以发挥引领作用。

我希望复煋能借助现有资源,将这项工作推广到全国!”

“各地设立实验室是因中草药属性必须考虑的实际需求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