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下文学小说网 > 武侠修真 > 港岛:霍家三代,资本风暴眼 > 第215章 未曾想,霍启煊一开口便是十亿级别的大手笔

第215章 未曾想,霍启煊一开口便是十亿级别的大手笔(1 / 2)

简直荒谬,他有这样的实力吗?

随着霍启煊话语的延续,王峰等人愈发认为他在夸大事实,信口开河。

在他看来,一个不足二十岁的年轻人,即便家底丰厚,也轮不上他声称要投资沪城如此多领域。

特别是重工业!

沪城的重工业岂是轻易可涉足?单是钢铁行业,就需要上百亿元的资金投入。

如此庞大的规模,霍启煊有能力承担吗?

随着对话深入,王峰等人愈发认定霍启煊只是在虚张声势。

这正是双方视野与格局的差异所在。

若仅限于单一项目投资,根本无需霍启煊亲自到场,由团长肖杰独自处理即可。

霍启煊此番亲临,意味着将有一场大动作,或将对沪城进行全面布局。

若不能将沪城所有重要企业和高新科技企业尽收囊中,便愧对其亚洲首富的称号。

霍启煊的计划远超投资单一项目的范畴,他志存高远,欲彻底改写沪城的产业版图。

以王峰一众人的视角,根本无法领会霍启煊的雄心壮志,更遑论他的实力。

两者的差距犹如天渊,这让王峰等人越听越觉得霍启煊是在胡言乱语。

然而,碍于郭光昌的权威,他们又不敢贸然反驳。

复煋的高管们只盼着这场饭局早些结束,好回去忙各自的工作,对这位年轻人的豪言壮语毫无兴趣。

不同于王峰等人的反应,郭光昌听后异常兴奋,认为复煋正迎来历史性的转折点。

虽然他的格局不及霍启煊那般宏大,但他有信心借助霍启煊的资源,让复煋登上更高的平台。

当前,复煋主营生物医药开发,而这需要巨额资金支持。

新药研发是一项高度资本密集型工作,从启动到上市通常需耗时8至12年,期间必须持续不断投入资金,研发成本极高。

大多数候选药物难以通过临床试验,前期投入往往付诸东流,仅少数能够成功面世。

加之新药回报周期漫长,企业在前期承受极大财务压力。

尤其是创新药,不仅研发难度更高,还需要更多试错性投入。

这些特性决定了生物医药企业需长期保持高强度的资金投入,也使得该行业的门槛极高。

复煋当前的医药开发遭遇瓶颈,公司内部有人提议引入外资。

然而,由于医药研发涉及核心技术,郭光昌不愿让外资过多介入。

他更倾向于寻找国内的私人投资者。

实际上,复煋专注于生物医药领域,这让郭光昌对外资始终心存戒备。

他坚决反对外资掌控复煋的生物医药研发。

药品与粮食同样重要,关乎国计民生,必须由本土企业掌控。

若生物医药研发的上游被外资控制,后果难以预料。

他们可能会研发特定针对华人族群的病毒或细菌,甚至研究性传播疾病的疗法,再故意导致病毒泄露,影响国家人口生育率。

又或者制造降低智力的药物,使下一代整体智商下降,进而削弱国力。

还有诸多潜在风险,这关系到整个民族的根本利益。

因此,郭光昌对引入外资的生物医药行业始终保持高度警惕。

他宁愿研发进程慢些,也不愿生物技术落入外资之手。

霍启煊的出现正满足了他的需求,他能提供资金支持,却不会干涉复煋的运营。

至于核心技术,郭光昌相信霍启煊根本不会在意。

紫銧和同钫已将研发中心出售给霍启煊,因为他们无力维持,但郭光昌认为复煋尚未到这个地步。

复煋内部不存在复杂的关系网,郭光昌本身就是公司的核心决策者,他的意志决定了公司的方向。

他从零开始创建复煋,对它怀有深厚情感,绝不会因资金问题轻易放弃对核心技术的控制。

此外,郭光昌认为复煋现有的研发能力足以支撑发展,无需通过出售研发中心来获得资金。

引入战略投资者参与合作是可行的,但放弃控制权暂时行不通。

相较之下,紫銧与同钫的历史更为悠久,内部派系繁杂,利益冲突尖锐。

这些因素促使他们决定将研发中心出售给霍启煊。

对于郭光昌而言,复兴的局面更容易掌控。

只要有资金支持,他对带领团队攻克技术难题充满信心。

“霍先生,不知您是否对医药研发有所投资意向?”郭光昌微笑问道。

“当然,医药关乎国计民生,自然列入了我们的投资规划。”霍启煊早料到郭光昌会提及此话题,便顺势引导,“我打算投入十亿元于生物医药领域。”

*

王峰等人猛然倒抽凉气。

十亿?

这个数字让所有人都震惊不已。

在当时,十亿对多数企业而言仍是难以企及的天文数字,几乎等同于复兴集团的总市值。

即便郭光昌本人,也没奢望过能得到如此规模的投资,他仅抱试探心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