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可以这么理解。”霍启煊点头,随即补充说道:
得益于于勄院士的悉心指导,他提供的学习资料极为详尽,使我对光电物理的理解迅速加深。
肖光耀听闻,目光微亮,低声询问霍启煊:
"如此说来,你也可算得上是老师的学生?
"
"确实如此。
"霍启煊点头回应,于勄院士无疑是他的导师。
"哈哈,老师的眼光果然独到。
"肖光耀放声大笑,看向霍启煊的眼神愈发亲切,
"若真是如此,那你就成了我的小师弟。
"
霍启煊沉默片刻,这称呼倒也并无不妥。
作为桦夏首批杰出科学家之一,于勄的 ** 门生遍布桦科院,他自已亦为其中一员。
通过严格考核后,肖光耀对这位青年更为赏识。
这位少年在理论物理领域的造诣令人瞩目。
为帮助霍启煊深入了解桦科院的研究进展,肖光耀亲自带领他参观了数个核心实验室。
首站便是激光研究所,这里汇聚了全国顶尖的激光物理专家,致力于前沿激光技术的研究。
霍启煊了解到,该所正开发一种新型固体激光器,借助特殊晶体结构设计,不仅实现了设备的小型化,还显著提升了输出功率。
这一技术在军事领域具有重要价值。
随后前往微电子研究所,这是集成电路制造的核心基地。
科研团队成功研发出28纳米工艺的存储芯片,其存储密度比现有产品高出一倍。
同时,他们正尝试采用更先进的工艺,以期达到10纳米或更低的技术节点,这将极大改善集成电路的整体表现。
新材料研究所同样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。
比如,他们研发出一款热导率极高的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,适用于高散热需求场景;另外还有一种兼具高强度与高韧性特性的钛合金,特别适合航空航天工业的需求。
霍启煊目光一扫,便被量子计算机实验室深深吸引。
尽管只是1998年,桦科院早已启动了量子计算机的研究项目。
后世直至二十多年后才取得初步进展,而这正是几十年努力的结晶。
原本这项研究要延迟几年开展,但因霍启煊的鼎力支持,桦科院的资金问题迎刃而解。
于是,这台量子计算机项目迅速推进。
目前,桦科院已成功制造出拥有20比特的量子芯片,并在量子模拟器上运行了基础的量子算法。
肖光耀自信地告诉霍启煊,他们计划五年内开发出万级量子比特的通用量子计算机,前提是资金充足。
霍启煊终于明白了肖光耀的意图——他在展示投资回报。
肖光耀期待霍启煊持续资助研究院的研发经费。
这台初代量子计算机意义非凡,当前国家财政无力承担其维护费用,唯有霍启煊能负担得起。
“我们覆盖了电子、光电、材料以及量子计算等多个尖端领域。”肖光耀说道,“这些突破将推动我国科技向前迈进。”
霍启煊专注聆听,目光始终落在那台初代量子计算机上。
若将灵界接入其中,是否能让它变得更加智能?
霍启煊注视着量子计算机,思绪万千。
通过肖光耀的介绍,他得知这台设备的运算能力已超越了桦科院的银河号超级计算机。
一台拥有20个量子比特的计算机已展现出惊人算力,若量子比特数量继续增加,其运算能力将以指数形式飞速攀升,超越常规认知。
然而,量子计算机的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。
首要问题是量子态对外界环境极为敏感,稍有干扰便会崩塌,造成计算失误。
此外,量子逻辑门的操作也存在累积误差,长时间运行会导致结果不可靠。
当前,量子算法多处于理论研究阶段,离实际应用尚有距离。
而软件支持的匮乏,也限制了其广泛应用的可能性。
从硬件角度看,量子比特的稳定性和量子门操作的精确度至关重要,直接影响计算结果的准确性;软件层面则需更完善的算法与应用开发。
因此,量子计算机虽潜力无限,但现阶段的不确定性较高,犹如一匹未被驯服的烈马,虽速度快,却难以驾驭。
尽管这台设备的性能远超传统超级计算机,科学院仍将它作为实验平台,谨慎对待其在科研中的应用。
可以说,量子计算机是一把 ** 剑,蕴含巨大机会与风险。
唯有技术全面成熟、风险可控时,它才能真正释放潜能,引领新的计算时代。
霍启煊此刻有了新念头:灵界或许能改善这些问题。
他心中无把握,只能通过实践验证。
转头看向肖光耀,温和说道:“肖院士,我有一事相求,希望您能应允。”
“哦?”肖光耀露出惊讶的表情,“你说吧,只要我能做到的,一定答应。”
霍启煊放下书包,从中取出一块硬盘,缓缓开口:“这里面是我的一个研究成果——一个人工智能程序,叫‘灵界’。
它基于我自主研发的神经网络和深度学习算法,具备一定的智能行为能力。”
“我这次来是为了给‘灵界’扩展数据库。
但既然有了量子计算机,我想试试把它移植到上面运行,看看能否进一步提升它的智能水平。”
肖光耀和倪洸楠听后都感到十分意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