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下文学小说网 > 武侠修真 > 港岛:霍家三代,资本风暴眼 > 第194章 踏入这一行的人,无一能保持纯粹

第194章 踏入这一行的人,无一能保持纯粹(2 / 2)

霍启煊强调:“聪慧的从业者需敏锐察觉这些诉求,探索产品如何回应这些期待。”

在他看来,成功的广告如同一位贴心友人,懂得倾听、适时鼓励与支持。

广告的精髓并非技术,而是对人性的深刻理解。

霍启煊总结道:“我希望你们也能怀揣这样的态度,创造出充满温度的作品。”

他并未提及电视广告或互联网营销等概念,因这毫无意义。

当时,许多现代工具对普通人来说依旧遥不可及。

大多数家庭尚未拥有电视,城市中塑料天线都属稀罕物。

互联网更是奢侈品,网速仅2G,联网还需付费,甚至一张图片也只能通过昂贵的彩信查看。

因此,电视和互联网短期内无法成为高效传播渠道。

相较之下,霍启煊关于广告本质与人性剖析的内容更具启发意义,这些真理不会因时代变化而褪色。

霍启煊的智慧不仅体现在广阔的视野上,更在于他能准确捕捉当下关键,给予恰如其分的指引。

他对王家兄弟并无恶感,但也未对他们推心置腹,只维持表面客气。

在他眼中,王氏兄弟并非绝对的好人,也非彻头彻尾的坏人,只是典型的利已主义者。

他们主动搭话的目的无非是从霍启煊这里获取好处,但这符合商场互利共生的原则,无可厚非。

霍启煊既不会全盘否定,也不会完全信任他们,而是理性看待他们的本质。

他知道在竞争激烈的商界,每个人都以自身利益为先,表面一团和气,实则各有算计。

因此,他选择保持表面友好,不轻易敞开心扉。

然而,他也没有彻底排斥王氏兄弟,而是预留了合作的可能性。

这种从容态度源于他内心的豁达与智慧,不再将人简单归为好坏两类。

真正的智者看待问题时总是全面而客观,避免极端化思维。

霍启煊正是这样的人,他具备高度成熟的辩证思维,懂得“知其白,守其黑”的道理。

智者在观察事物时遵循中庸之道,兼容并包,不偏袒任何一方。

正因如此,他们看问题时不会固执于刻板印象,而是以立体、多角度的方式综合评估事物的优劣得失。

全面而开放的眼界,让他们免受偏见束缚,能够客观审视人性与事件。

这种辩证智慧,是伟大智者超越常人、避免极端偏见、获得深刻洞见的关键,使人以更加包容通达的眼光看待复杂世界。

然而,霍启煊在国内事务中,常以辩证思维看待问题,不会以非黑即白的方式评判人或事,而是从多方角度深入思考。

但面对部分外国种族时,他内心的民族主义倾向依旧强烈。

他认为不同文化背景的外国人,其思维模式与动机与华夏有着难以跨越的差异。

在霍启煊心中,“非我族类其心必异”的观念依然根深蒂固。

他觉得外国人既不了解华夏,也不会真正关心华夏人的利益,对外合作往往带有利用与打压的目的。

因此,他对外国人态度明确:不是用辩证思维,而是直接以“自已人”与“外人”划分。

若是自已人,则给予信任;若为外人,则始终保持高度警惕,好坏无异。

这种双重标准凸显出霍启煊思想中的矛盾:处理国内事务时展现辩证智慧,涉及国际问题却易受民族主义影响。

他深知自身有如此强烈的民族主义倾向,却认为这并无大碍,无需修正。

在他看来,有些异族生来就该死,好人坏人同样该被清除。

甚至,他认为这些异族根本不应存在于世上!

最好的办法便是将他们彻底抹除。

“对人性的理解……”王忠军低声呢喃,似有所悟,又似茫然未得。

他的格局与层次,终究远逊于霍启煊。

不必纠结于一时的理解,先记录下这些话语,日后慢慢琢磨。

霍启煊言至此处,便适可而止。

至于他们日后是否仍会重蹈覆辙,搅得娱乐圈乌烟瘴气,这并非他该操心之事。

毕竟,即便没有王家兄弟,还会有李家、张家等其他人涉足其中。

踏入这一行的人,无一能保持纯粹。

这个圈子的运行机制本身就暗藏不为人知的阴暗面,在看似光鲜的背后,充斥着诸多违法与不道德的交易。

无论是利用各种不当手段炒作明星、制造虚假热度,还是以金钱和权力操控局势,追求利益最大化,皆是人性使然。

这便是典型的弱肉强食之地,权力越大者,越能掌控规则。

不少新人为了迅速崛起,不得不屈从于潜规则。

然而,这并非某一方之过,而是一个系统性问题,需要整个社会观念的转变与制度的完善,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在公平环境中成长。

霍启煊不会轻易对任何一方贴上道德标签,唯有从根本上铲除滋生这些问题的土壤,让人人都能在正途上追逐梦想,而非被迫踏上歪路,才是最理想的解决之道。

不过……要实现这一点,恐怕还需数百年时光。

如今,霍启煊能做的,是在娱乐圈占据顶峰位置,掌握更多的话语权与资源调配权。

唯有居于塔尖,方能超然物外,免受污浊侵染。

王忠军与王忠磊兄弟继续与霍启煊探讨,随着对话的深入,话题渐渐转向投资与商业领域。

这对兄弟始终在寻求机遇,渴望从霍启煊这里挖掘出潜在的合作可能性。

“听说霍先生创办了一家投资公司?”王忠军试探地问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