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基础科学研究,正是我们的致命短板。
不解决这个问题,从零到一的过程始终会被他人压制。”
“即便我们能在1到100的阶段取得再大的成就,也弥补不了从无到有的差距,因为那是科技积累的关键时期,是科技突破的核心时刻,而这个关键节点,早已被西方牢牢掌握。”
霍启煊陷入沉思。
于勄缓缓站起,霍启煊忙上前搀扶。
二人走到书房的阳台。
于勄望着窗外飞舞的雪花,思绪似乎飘向远方:
“在浩渺星海和漫长历史中,文明如舟,在时空间悠悠前行。
那些推动人类进步的伟大发现,所有灵光一闪的创意,都源于远古先贤留下的智慧星火。”
“三皇五帝的至理名言,墨子的精妙设计,老子的哲学警语,张衡的天文地理造诣……这些并非为当世而生,而是为千秋万代点亮启迪的明灯。”
“欧几里得奠定的几何基石,毕达哥拉斯开创的演绎逻辑,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体系……皆是巨人馈赠的财富,积淀成深厚的文化根基。”
“一千八百年后,牛顿站在前人肩膀上,借助古希腊的智慧光芒,开启了近代科学的新篇章,人类文明由此步入科技繁荣的辉煌时代。”
烈焰退去,留下的是漫长的冷却。
当所有可燃之物耗尽,科学的步伐便再次归于寂静。
文明如同一艘 ** ,在平静中积蓄力量,等待下一次跃升的机会。
上古时代的荒诞幻想,中古时期的离奇构想,皆化作珍贵的馈赠。
无论多么微不足道,无论多么出乎意料,无论是否具有实际用途,只要思想得以延续,总有一天会汇聚成林,点燃后人心中的火焰。
科学的价值在于其看似无用之用,实则孕育巨大潜能。
历史沉淀下来的,是最宝贵的财富,支撑着文明坚不可摧。
创意源泉源源不绝,科学之树常青。
这一法则贯穿整个文明发展史,周而复始。
文明的进步并非来自当下,而是源于过去。
我们每个人,都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看世界,因此能看得更远、更清晰。
*
于勄谈论科学规律时,整个人似乎超脱尘世。
霍启煊伫立身后,渐渐被深深吸引。
于勄想要传达的思想简单明了:
科学需要积累,而这种积累对当代或许毫无意义,却是在为未来播种养分与燃料。
同样的逻辑适用于基础研究领域。
世间万物,人们做事总有明确目标,追求特定成果。
但基础研究恰恰相反,它没有目的,也不求即时回报,只是一场漫长的积累。
它的价值往往要历经数十乃至数百年才显现。
例如20世纪的科技 ** ,并非凭空降临,而是千百年来积累的必然结果。
科技奇迹的背后,是深厚的历史底蕴,不仅包含学术理念,还有先贤的不懈努力与无私奉献。
唯有理解历史的重要性,才能意识到传承与创新的关键所在。
每一代人都需深入挖掘前人的智慧结晶,理清其脉络,并结合当下需求注入新活力,唯有如此,新思想方能在传统根基上蓬勃发展。
桦夏面临的最大难题,是无人愿意承担这一重任,仅靠国外在坚守,这正是桦夏与他国间的真实差距。
“我们的教育体制难以孕育那种特立独行、才华横溢的奇才。”
“但现实所迫,桦夏人口众多,只能寄希望于全民提升素质,在庞大的人群中寻觅那万里挑一的旷世奇才。”
于勄注视着霍启煊,淡然一笑:“未来是否会出现这样的奇才,我不确定。
但我此刻确已遇见一位年轻俊杰。”
“孩子,你潜力无限,天赋超凡。
老夫有一事相托——以你的才智与影响,持续深耕基础科学领域。
即便在未来构建的新体系中,也要坚定地专注于此。”
二人返回内室,于勄自书柜取出一枚移动硬盘。
此硬盘非市面流通品,乃专供桦科院使用的科研级设备,其技术领先当今数十年,即使二十年后仍属顶尖之作,单是生产成本便高达十万元。
以当时的价值衡量,这相当于后世的百万之巨。
如此高昂的成本,注定它只能服务于科研用途,无法推广民用。
况且,普通民众也无法驾驭如此高端的产品。
仅凭一块硬盘的价值便可窥见科研领域的投入之巨。
于勄将硬盘递予霍启煊,轻声说道:“你所需的数据模型尽在其中,以及我毕生对物理与数学的理解与解析,我都已系统整理完毕。”
“这些内容若写成文字,足以填满一座中型图书馆,它是我毕生所学的结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