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下文学小说网 > 历史军事 > 风水云雷电 > 反客为主——变局中的主动之智

反客为主——变局中的主动之智(1 / 2)

江南的雪来得悄无声息,石禾刚在淮河边的小镇落脚,就听闻州府要强行征调农户的耕牛充军。新任刺史为讨好朝廷,不顾春耕在即,派了衙役挨家挨户强抢,百姓们敢怒不敢言,连里正都被打得闭门不出。石禾看着农户们藏在柴房里的耕牛,听着夜里传来的哭泣声,四百年未曾动摇的心境,忽然泛起了波澜——他本想做个过客,可这人间疾苦,终究放不下。

借“理”破局,变被动为主动

衙役第三次上门时,石禾正帮农户老周修补牛栏。领头的衙役踹开柴门,看见石禾穿着粗布棉袄,以为是普通农户,扬着鞭子就骂:“哪来的老东西,敢拦官差办事?”石禾没躲,伸手握住鞭梢,那衙役竟怎么也抽不动。

“耕牛是春耕的根本,”石禾声音不高,却让满院的人都静了下来,“朝廷早有律法,非战时不得征调农牛。你们强抢耕牛,是要让百姓明年颗粒无收吗?”他从怀里掏出个旧木牌,上面刻着“劝农使”三个字——那是三百年前朝廷给他的虚职,如今竟成了护身符。衙役见木牌虽旧却制式不凡,一时有些发怵。

石禾趁热打铁,对围观的百姓说:“大家把自家的牛契、地契都拿出来,咱们去州府说理。律法在上,他们不敢胡来。”百姓们本就惶恐,见有人领头,又想起石禾平日帮人修农具、看诊病的情分,纷纷回家取契书。石禾带着二十多个农户,捧着契书直奔州府,反倒让准备强抢的衙役成了被动的一方。

借“势”立威,化客位为主导

州府门口,刺史正在设宴款待京官,见一群农户闹上门,顿时恼羞成怒:“拿下这些刁民!”石禾却站在台阶上,把耕牛的用处、春耕的时限、律法的条文一一讲给围观的百姓听,声音朗朗:“刺史大人要征牛充军,可曾想过明年百姓无牛耕地,军粮从何而来?可曾想过饿肚子的百姓,如何拥护朝廷?”

围观的人越来越多,有商户、有书生、有守城的士兵,听着石禾的话纷纷点头。有老秀才喊道:“石师傅说得对!民以食为天,毁了农耕,就是毁了根基!”守城的士兵里,有几个是石禾离营后参军的新兵,虽认不出他,却觉得这老人的话掷地有声,悄悄把刀收回了鞘。

刺史见群情激愤,想派人驱赶,石禾却从农户手里拿过一份地契,指着上面的官印:“这是朝廷盖的印,代表朝廷护着百姓耕地。您今天抢了牛,就是打朝廷的脸!”这话戳中了刺史的软肋——他最怕“藐视朝廷”的罪名。石禾趁机道:“若大人担心军需,可让农户们轮流服役,用农具代牛,既不误春耕,也不误军需,岂不是两全?”

百姓们齐声附和,京官见状也出来打圆场:“石老丈说得有理,春耕要紧,还是按他的法子办吧。”刺史骑虎难下,只能悻悻答应,反倒让石禾这个“过客”成了主导局面的人。

借“情”固局,让人心归己心

征牛风波平息后,石禾却没闲着。他知道刺史不会善罢甘休,便带着农户们提前翻耕土地,又教大家用人力拉犁的法子,还把自己修补农具攒的钱拿出来,帮买不起种子的农户买谷种。“咱们把地种好,打出的粮食多了,朝廷自然知道农耕的重要。”他一边教年轻人拉犁,一边说,“人心是杆秤,你对百姓好,百姓才会向着你。”

果然,刺史暗中让人破坏水渠,想让农田缺水误种。可石禾早有准备,带着百姓们挖了条备用的引水渠,还在渠边种上了柳树。“树能固土,水不会漏。”他拍着泥土笑道,“就像人心,你为他打算,他才会跟你一条心。”百姓们看着渠水哗哗流进田里,看着石禾手上磨出的新茧,心里都把他当成了主心骨。

春耕那天,石禾带着大家在田埂上插了面旧旗,旗上没有字,却被风吹得猎猎作响。农户们说:“有石师傅在,再难的坎都能过去。”连州府派来的文书都偷偷对石禾说:“大人让我盯着您,可我觉得……您做的都是对的。”石禾笑了笑,递给文书一把新收的青菜:“回去告诉大人,百姓过得好,他的官才能坐得稳。”

苏浅后来听徐庶说起这事,笑着问:“将军本想做个过客,却成了百姓的主心骨,这算不算‘反客为主’?”远在江南的石禾,此刻正坐在田埂上看孩子们追逐蝴蝶,闻言仿佛心有灵犀,摸了摸腰间的玉佩。

四百年的漂泊,他终于明白:“反客为主”从不是抢占地盘、争夺权势,而是在他人需要时挺身而出,在被动局面中寻得主动,让自己的心意与人心同频。就像这春耕的田,你播下尊重与守护的种子,自然能收获百姓的信任与拥护。而他这个“过客”,也在这场变局里,重新找到了比长生更重要的归宿——那就是被人间需要的温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