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24章 明暗两手(1 / 2)

嘉靖三十八年,夏末,上海浦。

天气依旧闷热,但早晚已带上了一丝不易察觉的凉意,预示着秋天的临近。

黄浦江的水位在汛期过后开始缓缓回落,正是大型船队集结出航的窗口期。

在这段看似平静的日子里,上海府如同一架精密而高效的机器,在陈恪的意志下全力运转。

张居正果然不负其“实干家”之名。他虽对陈恪的激进战略心存疑虑,但一旦接下练兵之责,便展现出惊人的专注与效率。

他带来的那套源自身的考成法精神,被其灵活运用于新军操练。

不再仅仅注重阵列刀枪,而是将火器射击精度、小队战术协同、临阵应变号令乃至体能耐力,皆列为考核项目,与饷银赏罚直接挂钩。

校场上,从清晨至日暮,杀声震天,火铳轰鸣不绝。

张居正时常亲临督导,面色冷峻,对懈怠或不合标准者惩处极严,对优异者也不吝重赏。

其带来的几名兵部老吏,则负责记录、核算,将以往略显粗放的营兵管理,变得条理分明,数据清晰。

陈恪偶尔会与常乐一同,远远观望练兵景象。

见张居正将一群来自五湖四海、习性各异的新兵与原有苏州军精锐快速整合,练得颇有章法,心中那份因分权而产生的不快也稍稍缓解。

“张叔大确有其才,虽理念或有不同,但做事是极认真的。”陈恪低声对常乐道,“有他替我磨这把刀,倒是省了我不少心力。”

常乐点头:“只是他这般练法,赏罚过明,耗费亦是不小。府库银钱如流水般出去,压力可不小。”

陈恪微微一笑:“银子赚来便是要花的。此时投入,是为将来更大的收益。再支撑些时日吧,待商路彻底畅通,自有十倍百倍回报。”

他话虽如此,心中却也清楚,时间不等人。

张居正可以慢工出细活,但他陈恪必须赶在秋高气爽、风向最利的时节出征。

每多耽搁一天,被琉球卡住咽喉的贸易航线就多流失一分元气,上海港的税收和信誉就多一分损失。

这看似是稳扎稳打的备战,实则也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,是一场不容失败的豪赌。

他赌的是大明军工科技的代差和训练水平的优势,足以弥补跨海远征的种种不利。

至于如何将这份优势转化为胜势,陈恪心中早有预案,只是深藏不露。

他严词拒绝了“白衣渡江”的诡计,固然是出于维护贸易规则和朝廷信誉的大局考量,但也绝非意味着他要当一个迂腐的“正人君子”,在战场上与敌人搞什么“公平决斗”。

他秘密召见了麾下最精通水文地理的几名老海商及水师将领,其中也包括俞咨皋。

在一间门窗紧闭、戒备森严的密室内,一幅极其详尽的琉球群岛海图被铺开。陈恪的手指并未指向那霸港的主航道,而是点向了几个看似偏僻、暗流汹涌的岬角与湾澳。

“这几处,暗礁密布,水道狭窄,寻常大船绝不敢轻易闯入。”陈恪声音低沉,“但据可靠情报,每逢大潮之夜,其中一条隐秘水道,水深足以让我军吃水最浅的快速桨帆船悄然通过……直插那霸港侧后薄弱之处。”

俞咨皋眼中精光一闪:“督帅的意思是……明修栈道,暗度陈仓?”

“不错。”陈恪颔首,“誓师大会要大张旗鼓地搞,要让所有人都知道我军即将大举出征,目标直指那霸!倭寇细作得知,必全力防备正面。而我们真正的杀招,则是一支精干的奇兵,借潮汐夜色,由此险道潜入,不是为了直接攻占港口,而是……制造混乱,焚烧其泊岸的船只、扰乱其指挥,或在总攻发起时,里应外合,打开缺口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