神武十一年(崇祯二十六年),秋。印度,德里,红堡。
定王朱慈炯,从太子手中接过了那封写给父皇的亲笔密信,以及另一个更为沉重的、装着叛乱核心人物首级的紫檀木盒。
他知道,这不仅仅是一次回京述职。这更是一趟关系到帝国未来、关系到兄弟二人命运的、充满着血腥与杀伐的旅程。
“皇兄,你放心。”定王的声音,低沉而坚定,“臣弟,一定将这些,亲手交到父皇手中。”
太子点了点头,拍了拍他的肩膀:“此去路途遥远,万事小心。告诉父皇,外夷之事,有我。大明内部,则需他老人家,行雷霆手段,以安社稷。”
……
两个月后,京师,紫禁城,乾清宫。
深秋的寒意,已经笼罩了这座北方的都城。
崇祯皇帝朱由检,披着一件貂皮斗篷,正有些疲惫地批阅着奏章。自从太子南迁之后,北方的朝局,在永王的“仁德”监国之下,虽然平稳,却也显得暮气沉沉,让他时常感到烦闷。
就在此时,内侍匆匆来报:“陛下!定王殿下,自印度星夜兼程,已至宫外,请求陛见!言有十万火急之军国大事,需面呈陛下!”
“慈炯回来了?”崇祯精神一振,立刻道,“快!宣他进来!”
片刻之后,一身戎装、风尘仆仆的定王朱慈炯,快步走进暖阁,他没有寒暄,直接单膝跪地,双手高高举起一个被黄绫包裹的铜筒。
“父皇!儿臣奉太子皇兄之命,有关系到我大明江山社稷安危之绝密军情,向您禀报!”
崇祯皇帝心中一凛,他示意内侍接过铜筒。当他从里面取出那份由太子亲笔书写、并盖有“征南大元帅”金印的密信时,他的脸色,瞬间变得无比凝重。
信的内容,分为两部分。
第一部分,是关于欧洲联合舰队即将东征的惊天军情。
而第二部分,则是一份更让他怒火中烧的、附有详细证据的——叛国者名单。
“……废福王朱由崧,密联宗室,言及太祖分封之制,煽动复辟旧藩……”
“……前内-阁大学士杨嗣昌之子杨文岳,勾结江南士绅,散布太子‘穷兵黩武、祸国殃民’之谣言,意图在江南,阻断我大军钱粮……”
“……更有甚者,竟敢通过澳门葡萄牙人,与西夷联合舰队暗通款曲,欲在太子与西夷决战之时,拥立永王,南北分治,行此裂土分疆、卖国求荣之滔天大罪!”
“砰——!!!”
崇祯皇帝猛地一拍龙椅,那坚固的紫檀木扶手,竟被他拍出了一道裂痕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