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下文学小说网 > 灵异恐怖 > 90年代大案系列 > 第453章 修武县机井双尸案侦破始末:DNA技术锁定已故十年元凶

第453章 修武县机井双尸案侦破始末:DNA技术锁定已故十年元凶(2 / 2)

然而,面对审讯,梁刚领坚决否认涉案。范新河也感觉证据链仍不完整,心中存有疑虑。

为了寻求确凿证据,法医王卫华带着从魏淑敏体内提取的精斑样本,专程赴北京进行更先进的检验。

最终的鉴定报告却让所有人大失所望:梁刚领的血型是A型,而精斑的血型是O型。梁刚领的嫌疑被彻底排除。

案件侦破,一下子回到了原点。

此后的多年,尽管警方想尽一切办法,但受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,案件始终未能取得突破。

它成了修武县公安局档案室里一宗沉重的悬案,更成了像范新河、王卫华等一代办案民警心中挥之不去的结。

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法医王卫华。由于当时局里没有专业的物证保管室,他亲手制作了物证保管盒,将那份至关重要的精斑样本以及其他物证小心翼翼地保存起来。

为了防止物证因温度、湿度变化而变质,他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开箱检查,重新整理。这一守,就是二十五年。

二十五年间,科技在进步。只要一有新的刑事技术出现,办案人员就会重新调取这份精斑进行比对。

他们曾耗时一年,辗转多地,找到了当年新河农场释放的48名囚犯(包括已去世人员的家属)逐一提取血样比对,无果;

2010年,焦作市公安局DNA数据库建成,首次比对,无果;2012年,数据库升级,再次比对,仍无果。

希望一次次燃起,又一次次熄灭。但那份坚守,从未动摇。

转机出现在2016年5月。河南省公安厅DNA数据库传来令人振奋的消息:精斑样本与商丘市宁陵县一名75岁的史姓老汉比对成功!

此时,距离案发整整二十五年,仅剩七天。

兴奋之余,范新河却心生疑惑:一个案发时已50岁的人,与当年目击者描述的“30岁左右”的嫌疑人不符。根据遗传学规律,警方推测,如果不是老人本人,那么真凶很可能就是他的儿子。

然而,调查发现,史老汉的三个儿子均已被排除嫌疑。就在山重水复之际,商丘市公安局传来了一个关键信息:

史老汉的DNA存在罕见的变异情况。这意味着,当年的精斑主人,极有可能是史老汉某个已故的儿子!

线索,瞬间聚焦到了史老汉那个已去世十年的大儿子——史家周身上。

史家周,1991年时年28岁,完全符合当年的凶手侧写。

调查显示,此人一生恶行累累,强奸、抢劫、盗窃无恶不作,大部分时间都在监狱中度过,其中就包括在新河农场服刑。

虽然他在1988年已刑满释放,但并未返回原籍,而是滞留在了修武县附近。案发前后,其父史老汉确实曾来修武县看望过他。

一切疑点都指向了这个早已埋入地下的恶徒。要最终定案,必须获取史家周的DNA样本。这意味着,必须开棺验尸!

然而,史家周的父亲却提出了一个苛刻的条件:要求警方支付十万元的“迁葬费”,才同意挖坟。

警方通过暗中走访了解到,所谓的“风光大葬”纯属子虚乌有,史家周当年只是用平板车拉着,草草埋在了村边一个靠近粪坑的土坟里。

在警方多番努力和法律、情理的交涉下,史老汉最终同意了开棺。

2016年5月23日,正午。阳光炙烤着宁陵县郊外的荒野。

在史家周荒草丛生的坟茔前,法医范玉峰(他是老法医王卫华的学生)指挥工作人员开始了挖掘。

这是一个具有历史象征意义的时刻——二十五年前的几乎同一时间,魏淑敏母子惨遭杀害。

棺木开启,法医小心翼翼地提取了史家周的骨骼样本,火速送检。

DNA鉴定结果最终确认:从魏淑敏体内提取的精斑,与史家周骨骼中提取的DNA样本,吻合度高达99.%!

跨越了四分之一个世纪,这起沉积已久的特大强奸杀人案,终于真相大白,宣告侦破。

当老法医王卫华听到这个消息时,眼眶湿润了,他感慨道:“那么长的时间,我们那时的辛苦终于有了回报。”

从范新河到王卫华,再到范玉峰,一代代刑警、技术人员,用他们几乎整个的青春和职业生涯,践行了对正义的承诺。

他们或许没有神通广大的本领,却凭借着最朴素的执着、最坚韧的毅力,以及那份对生命和职责的敬畏,完成了一场长达二十五年的“较量”,最终告慰了逝者的在天之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