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下文学小说网 > 灵异恐怖 > 90年代大案系列 > 第440章 那张染血的纸团

第440章 那张染血的纸团(1 / 2)

1991年11月11日晚上八点,郑州城已被初冬的寒意笼罩。

某学院教师楼二楼的一户人家门口,正无声地渗出一滩清水,漫湿了走廊。这异常的水迹,正是这起震惊全国血案的第一丝征兆。

报案人向女士此刻正浑身发抖地站在门外。

她带着哭腔向迅速赶到的警方叙述:“今天下午我往家里打电话就一直没人接,以为是爸妈出去散步了。

可到了晚上,电话还是没人接,我心里就咯噔一下,赶紧跑了过来。

敲门没人应,却看到门缝在往外渗水……我着急过来,钥匙忘了带,是让我丈夫后来送来的……”

当她用那把冰冷的钥匙打开家门,迎面而来的是一股混杂着血腥味的潮湿气息。

客厅里,她六十三岁的父亲、大学副教授向东方,歪倒在沙发上,已无生机。

厨房门口,她五十六岁的母亲、同样身为副教授的刘怡,俯卧在地,身下是一片暗红。

电话线被粗暴地扯断,厨房的水龙头却大开着,自来水汩汩流淌,淹没了客厅的地面,也冲散了可能存在的罪证。

向东方、刘怡夫妇在校园内双双遇害,此案犹如一枚重磅炸弹,打破了学术殿堂的宁静,在社会上引发巨大波澜,更引起了省委、省政府乃至公安部的高度关注。

公安部副部长亲自批示,要求河南公安机关全力速破。各级领导相继亲临现场,坐镇指挥。

市公安局火速成立了“11·11”专案组,调集精兵强将展开侦查。

然而,现场勘查工作从一开始就陷入了困境。

肆虐的清水严重破坏了犯罪现场,足迹、指纹等关键痕迹物证几乎被冲刷殆尽。首夜的勘验,收获寥寥,案件蒙上了一层厚重的迷雾。

11月12日,转机终于出现。足迹鉴定专家郑德才受省公安厅委派,携同技术人员韩均良等人赶赴现场。

面对几乎被判定为“无价值”的现场,郑德才没有气馁。

他重新组织技术人员,进行了细致分工,鼓励大家不放过任何角落,进行地毯式搜索。

功夫不负有心人。在案发当晚因全市停电而尚未被仔细勘查的北面阳台地面上,他们终于有了重大发现——五枚残缺不全、若隐若现的灰尘足迹!这无疑是犯罪嫌疑人留下的珍贵线索。

郑德才俯下身,几乎将脸贴到地面,戴着老花镜,用放大镜一寸寸地审视着这些模糊的印记。

经过整整一天的潜心分析和反复比对,他得出了关键结论,并在案情分析会上向翘首以盼的各级领导汇报:

“根据现场足迹判断,犯罪嫌疑人系一名青壮年男性,单独作案。

其身高约在一米七五,年龄在二十五至二十八岁之间,体态中等偏瘦,作案时穿的是软底皮鞋。”

为进一步缩小范围,他们还精心绘制了现场足迹的鞋底花纹结构示意图。

一时间,印有罪犯体貌特征和鞋印图案的协查通报,雪片般发往全国各地。

一场大规模排查就此展开,五百多名警力、武警在市区各处要道设下一百多个卡点,形成严密包围圈。

媒体也发布了《协查通报》,动员群众提供线索。专案组民警更是分成数十个小组,对案发地周边进行地毯式走访。

然而,面对数万流动人口,排查工作如同大海捞针,一周过去,二十多名嫌疑对象被逐一排除,案件侦破再次陷入僵局。

此时,真正的凶手娄大明,时年二十七岁,早已如惊弓之鸟,

逃离了郑州警方布下的天罗地网,窜至南方某市。他租住在南湖区一家不起眼的小招待所里,惶惶不可终日。

从郑州老教授家中抢劫得来的数千元现金、国库券及金银首饰,很快被他挥霍一空。经济的窘迫,再次点燃了他犯罪的邪念。

为了这次作案,他精心策划,甚至将住处更换到了更偏远、更不易被察觉的城市边缘的另一家招待所。

他用从报纸上撕下的一角,记下了新招待所的地址和电话。

然而,正是这个看似谨慎的举动,最终成了他落网的导火索。

办理入住后,他或许出于心虚,没有丢弃那张纸条,而是揉成小团,塞进了自己的口袋。

经过数日踩点,他将目标锁定为某镇一栋高层住宅里的两名年轻打工妹。

11月23日夜晚,娄大明怀揣尖刀,潜伏在小区外。他看到其中一名叫小玉的姑娘独自回家后,便尾随而上。

他叩响房门,戴着只露双眼的头套,冒充自来水公司查表人员。

善良的小玉刚打开门,便被娄大明猛地闯入,掐住脖子按倒在沙发上,遭受了几个响亮的耳光。

在威逼下,小玉被用扯断的电话线反绑双手,嘴巴也被胶带封住。

娄大明开始在屋内翻箱倒柜,却只搜出二百多元现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