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98年10月14日,零时刚过,辽阳站台的灯光在车窗上飞速掠过。
从餐厅返回3号软卧包厢的旅客,握着门把手,无意中成了这起惊天血案的第一发现人。
门开的瞬间,一股浓稠的铁锈味混着人体的温热气息扑面而来——左侧下铺的旅客连头带脸被棉被蒙住,一柄森白的剔骨刀刀柄突兀地竖立在胸口位置,铺位下的地板上,暗红色的血液已凝成一片粘稠的沼泽……
新中国铁路史上首例软卧包厢特大杀人抢劫案,就在这个平常的秋夜发生了。
一、 现场:移动的密室与消失的凶徒
接到报警的乘警迅速封锁了3号包厢。眼前的景象令人脊背发凉:被害人许银,这位36岁的吉林轻型车厂驻武汉办事处负责人,在棉被下已无生命体征。
法医后来的检验报告显示,他身中11刀,刀刀致命。
歹徒的洗劫堪称“掘地三尺”。许银随身携带的2万余元现金、两部摩托罗拉手机、一个松下BP机不翼而飞。
更令人发指的是,他脚上的森达牌高级皮鞋、身上的西服、衬衫甚至内衣都被剥走,总价值超过3万元。
同包厢的另外两名旅客,如同人间蒸发。
唯一的线索来自女乘务员:她记得那两人一高一矮,高个瘦子约45岁,矮个胖子不到30岁。
案发前半小时,她曾去查票,高个男子将她堵在门口,没让她进去。
她只瞥见包厢内并无异样,谁能想到,门后正在进行一场血腥屠杀。
二、 困境:首例案件与天价索赔
此案因其特殊性,被迅速上报。铁道部公安局、公安部相继作出批示,要求不惜一切代价破案。
沈阳铁路公安局调集全局10个公安处的精兵强将,以吉林和辽阳为中心,向全国辐射出数万份协查通报。
就在警方全力追凶时,被害人家属聘请的律师,以意外人身伤害为由,将沈阳铁路局告上法庭。
一年后,沈阳铁路运输法院判决铁路方向家属支付15万元经济赔偿。这创下了当时旅客遇害赔偿的纪录。
“首例软卧劫杀案”与“首例高额赔偿案”的双重身份,让此案成为全国媒体追逐的焦点。
《羊城晚报》率先报道,各大媒体紧随其后,社会舆论鼎沸。
压力,如山一般压在专案组肩上。此案被铁道部公安局列为“全国一号公案”。
三、 转机:科技赋能与一枚指纹
漫长的两年七个月过去,专案组的足迹遍布全国30个省份,查阅的犯罪资料堆积如山,耗资70余万元,案件却始终没有突破性进展。
转机发生在2001年5月10日。公安部再次将此案列为督办案件,并将现场提取的关键痕迹物证下发至吉林市公安局。
此时,吉林市公安局刚投入150余万元购置了先进的刑事科学技术检测仪器。
犯罪情报资料科科长张捷和助手曹禹接过了沉甸甸的任务。他们连夜将全市数万份犯罪情报资料输入计算机进行海量比对。
屏幕上飞速滚动的数据,在某个深夜定格——7个人的信息与现场物证接近!
经过一轮轮精细的筛选、复核,最终,所有的指针都明确无误地指向了一个人:永吉县五里河镇五一村10社农民,梁世广。
四、 收网:采石场擒凶与柴河镇追影
5月11日,抓捕组直扑永吉县。调查显示,梁世广绰号“老五”,是个有名的“混混”,1996年因持刀伤人后在逃,被上网通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