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下文学小说网 > 灵异恐怖 > 90年代大案系列 > 第431章 “李叔叔”的陷阱:1994年吉林市女童失踪案侦破纪实

第431章 “李叔叔”的陷阱:1994年吉林市女童失踪案侦破纪实(2 / 2)

匿名信的出现让案件性质变得复杂。信中使用的“制服”、“瓶装”等专业用语,暗示写信人很可能从事卫生防疫工作。王海涛再次将目光投向李桂明。

如何突破?关键就在笔迹鉴定上。但李桂明十分警惕,近期很少动笔。专案组精心设计了一系列方案:

先是请同事找他代写告状信,被拒;

又安排单位让他负责出黑板报;

组织全员“普法考试”让他亲笔答卷;

派他外出调研并要求提交书面报告……

同时,专案组从档案室调取了李桂明历年书写的所有材料。最终,三万余字的笔迹样本被秘密送往鉴定专家手中。

尽管省厅初步鉴定发现相似特征,却无法做出同一认定。

1997年5月27日,王海涛带着全部材料来到全国权威的文检专家贾玉文办公室。

贾玉文将匿名信、三张字条与厚厚一摞样本铺满案头。

他敏锐地注意到,所有材料都经过精心伪装,但某些标点符号的书写习惯却暴露了蛛丝马迹。

特别是冒号和叹号的特殊写法,在不同材料中呈现出惊人的一致性。

连续三个昼夜,贾玉文伏案工作到凌晨。在放大镜下,每一个偏旁部首、每一处笔顺搭配都被反复比对。

5月30日,鉴定书正式出具:匿名信与三张字条,均为李桂明书写。

拿到铁证,专案组立即收网。但审讯室里,李桂明依然负隅顽抗。

“会左手写字当然没罪,”审讯员王静恺不急不躁,“但有人用左手写字犯罪呢?”

当警方将普法试卷、调研报告、黑板报底稿一一摆出,特别是出示了全国最权威的鉴定结论时,李桂明的心理防线开始松动。

直到王海涛轻描淡写地提到:“你寄信时,忘了钥匙和掏耳勺吧?”

这句话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。李桂明长叹一声:“自作孽,不可活。”

随着李桂明的供述,三年前那个中午的真相终于浮出水面:

1994年10月17日上午,李桂明以母亲家干活为由请假,制造不在场证明。11点05分,他偷偷溜出,换装后打车来到学校门口。

11点25分,放学出来的张筱晨被“李叔叔”叫住,被告知“爸爸请你吃饭”。天真无邪的女孩毫无戒心地跟着上车。

11点50分,李桂明将女孩骗至家中,残忍地掐死了这个称呼他“叔叔”的孩子。仅仅六七分钟,一个鲜活的生命在碗柜后悄然消逝。

12点整,他已回到母亲家继续干活;12点40分,他“偶遇”了正在寻找女儿的张科长。

更令人发指的是,结案后李桂明亲口承认,他原本计划对张大志后来出生的小女儿再次下手,“想等她长到十岁之后再动手”。

人性的恶,在这个看似普通的防疫站职工身上,展现得如此淋漓尽致。

1997年10月,一声枪响为这起历时三年的案件画上句号。李桂明带走了他的罪恶,也留给世人沉重的思考:有时候,恶魔就藏在最熟悉的人中间。

而那个秋天中午放学的小女孩,终于可以安息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