可别小看村里这些妇女同志,她们平时东家长西家短,看似只是八卦,但关键时候,这人情网络和传播效率却是极高。
没过多久,“陈业峰从大陆运了便宜好货回来”的消息就像长了翅膀一样,飞遍了小岛的各个角落。
先是隔壁的王婶听说有新鲜蔬菜,立马放下手里的活计往这边跑。
接着是李家大娘,家里的肥皂刚好用完,正愁没地方买。
再后来,连住在村尾的张大爷都拄着拐杖来了,说要给小孙子买块新手帕。
这还没半个时辰,岛上的人开始陆陆续续上门来了。
先是附近的几户人家,接着是听到消息从稍远地方赶来的,男男女女,老老少少,小小的院子很快就变得热闹、拥挤起来。
陈业峰连忙打起精神,脸上堆起热情的笑容,大声招呼着:“叔、婶、大哥、嫂子,来了啊!看看需要点什么?都是家里用得着的东西,价格绝对公道!”
他一边说,一边顺手拿起一个暖水瓶,“你看看这质量,这胆厚实,保温效果好!我这就是赚个辛苦钱,主要就是把油费跑出来,不图赚钱!”
那些岛民们看着眼前这么多平日里难得一见的丰富物资,眼睛都亮了。他们围着物资堆,摸摸这个,看看那个,询问着价格。
“这西红柿看着就甜,我家丫头昨天还吵着要吃,补给船上的都放软了,哪有这么新鲜的?”
“这布真厚实,比供销社里的好多了,我家那口子出海打鱼,正缺件耐穿的褂子。”
“阿峰,这搪瓷盆怎么卖?”
“这布啥价钱?给我扯几尺!”
“哟,还有水果糖!给我称半斤!”
大家围着物资你一言我一语,热闹得像赶大集…
陈业峰一一应答,价格确实比岛上的供销社要便宜一些,而且东西种类多,很多都是供销社没有的。
特别是那些蔬菜,种类也多,白菜、萝卜、青菜,都很新鲜,价格也实惠,对于常年吃咸鱼、海带和少量自种蔬菜的岛民来说,诱惑力巨大。
一时间,小院里人声鼎沸,岛民们纷纷挑选着自己需要的物品,场面很是热闹。
有讨价还价的,有互相推荐商量买什么的,有买了东西心满意足准备离开的,还有闻讯继续赶来的。
陈业峰和闻讯赶来帮忙的大哥陈业新、以及陈父、阿财也忙着拿货、收钱,一阵手忙脚乱。
张凤就负责帮忙盯着那些东西,免得有些不老实,偷拿东西。
而周海英会算数,就在一旁记账、收钱,手指飞快地数着票子,脸上也满是笑意。
刚开始卖鱼干的时候,她还担心连油费都赚不到。
没想到陈业峰有这样的生意头脑,还知道从大陆那边批发一些东西上海岛上来卖。
院子里的人越来越多,那些物资一点点减少,几筐蔬菜先卖空了,接着是肥皂、火柴等其他物资被抢空。
这是陈业峰第一次尝试把家里那边的物资运输到海岛上来卖,心里也没太大把握,所以数量并没有弄太多,算是一次试探。也正因为如此,东西显得更加紧俏。
天色渐渐暗了下来,西边的海平面只剩下一点橘红色的余晖。
当最后一块肥皂被一位急匆匆赶来的大婶买走,院子里原本堆得满满的物资已经销售一空,只剩下一些包装纸和零星的草绳。
甚至还有几个来晚了的岛民,看着空荡荡的院子,一脸懊恼和不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