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下文学小说网 > 女生言情 > 浊流滚滚 > 第230章 泾河水托付生命 巧营救有缘收养

第230章 泾河水托付生命 巧营救有缘收养(2 / 2)

张良这才抱起盆中的孩子,那盆边的红衣服衣服半湿半干,孩子的衣服背也湿漉漉的。张良心里想,孩子不能再受凉了,赶紧把孩子身上的湿衣脱掉,用自己的衣服,包住孩子,这才抱下船来,孩子没有哭声,只有挥动着胳膊。

李义说道:“这个孩子命真大,快抱过来看看孩子。”岸边的人们都围了上来,想看看孩子长什么样?不知在河里漂流了多远?

人们看到,一个白白胖胖的孩子,只有三四个月大的样子,嘴唇干裂,喉咙里已发不出声来,只有那挥动的胳膊,展现着他有着极强生命力。

张良对着大家说道:“这孩子在河中不知漂浮了多少天?你看孩子嘴唇都干裂了,声都出不来了,要赶紧抱回去,找点奶喝。”

李义上船去,取来孩子睡的瓦盆,还有那红布衫,人们看着它,一个直径约六十厘米,高度不到三十厘米的瓦盆,却在河水中,托付一个生命。

李义感慨的说:“肯定是泾河上游发大水了,孩子的妈妈,把孩子放在盆子里,希望孩子能逃个活命。孩子的妈妈,不知道怎么样?可她却用这个盆子,把自己的孩子救了出来。在生死的边缘,母亲想出这样的办法救孩子,给孩子留下生的希望,母爱真是伟大。”

是的,一个母亲,不管自己怎么样?都会把活着的希望,留给自己的孩子,她的情感和智慧,不仅仅用一个伟大而能形容和包含。

真是: 生儿育女费尽心,唯恐儿女不如人,

呕心沥血终不悔,用命去换也甘心。

张良看着大家说道:“要救孩子的命,现在必须抱回去给孩子找奶喝,不能再等了,我走了,李义你领着大家。”在张良心里,先把孩子救活,至于后边怎么养孩子,回家后,让金珠做主。

大家都点头称是,在救助生命面前,谁都没有二话。并且都有一个高兴地心理,就是在滚滚的河水之中,救了一个生命,就像是做了很大的善事一样,各个人心里乐滋滋的。

李义说道:“就是,一个活生生的生命,已经救下了,那就赶紧抱回去,找吃的,不能耽误了孩子的性命,这里都交给我,你放心的抱着孩子回去吧。”李义也毫不含糊。

张良给李义说道:“那你就招呼着,我回了,你回来把那个盆子和衣服带回来,那可是孩子以后找回根的依据。”说完就抱着孩子往回赶,李义点头答应。

张良把孩子抱回家,可把母亲和金珠忙坏了,没有奶水成了大问题,李翠兰看到孩子嘴唇干裂,缠了棉花鼓,蘸着水给孩子滋润嘴唇,直到孩子能自己吸允,金珠把打的面糊,才给孩子喂,饥饿的孩子,有了吃的,就慢慢吃的不停。

李翠兰看着说道:“孩子饿极了,想着要吃的,面糊糊,娃都觉得香,这孩子福大命大,大难不死,日后定有大世事,良儿能救他,说明和咱家有缘份。”

在她心里,盼着金珠能给张良生个孩子,可就是几年来了,金珠身体没个动静,她就有心把这个孩子,给张良养着,怕金珠不乐意,故而说出此话。

一个母亲,天生爱孩子,金珠跑前跑后,想着办法给孩子吃,在她心里,自己的身体不争气,这几年多了,没给张良添个一男半女,心里也有点着急,也许是前边自己生孩子,身体受损,有劲使不上,干着急,没办法。今天,看着婆婆和张良,对孩子特别上心,也就没有打算把孩子送走的心理,也就和婆婆的心里不谋而合。

真是: 见到男婴很疼爱,抱着喂奶难下怀。

天下母亲都心善,母爱之心怀里揣。

到了晚上,张良回来,对养不养孩子,心里没个底,不知金珠心里是啥想法,当着父母的面,问金珠:“这孩子是救回来了,往后怎么养?咱们养不了就送人吧。”父母听了后,都抬头看金珠,看她怎么打算?又是怎样一个心理?

金珠看着一家人都看着自己,明白张良让她做主,于是对着张良说道:“你能从河里救上来,就证明咱们和孩子有缘,其他几个孩子都大了,利脚利手,没啥麻烦。再说咱们几个大人,再拉扯一个小娃,也不是什么难事,依我看就留下吧,我看孩子怪心疼的。再把孩子睡的那个盆和那红衣服留着,万一看人家亲人寻来,这也是个见证。”说完,就看着一家人,看看他们是怎样一个心理?愿不愿意把孩子还回去?

李翠兰听了金珠的话,心里想,这孩子不知家在上游那里,在河里漂了这么久,他的亲人肯定不会找来的,自己就当亲生的养。便说话了:“男娃不吃八年闲饭,日后长成人,前途不可估量。你养他小他必养你老,你不付出那有回报?既然金珠都说了,那我就帮你带孩子,我和你大身体还算硬朗,能帮衬你几年不成问题。人常说,有个苗不愁长,过上几年就成大成人了。”金珠听明白了婆婆的心思,她没有要将孩子送走的意思,也没再说什么。

而实际上,他的亲人,也许估计泾河流急,孩子在盆子里,一个漩涡就没了,活命的机会很渺茫,所以就没人来找。以至于孩子的身世,就成了一个谜。

张良听懂了母亲的话,心里想大家都想一块去了,那就养着吧,张良朗声说道:“你们都这样说,我就没有啥顾虑的了,我抱着孩子那一刻,就觉得这孩子和我特别亲,今天一直就给孩子想着名字,名字都想好了,小名叫河生,大名就叫张铭仁。”

“河生,河生,名字和实际真合适。张铭仁,名字也响亮,你上了两年夜校,也会给孩子起名字了,也像个文化人了。”铜锁这时开口了,并对儿子给孙子起名很赞赏,也流露出要留下孩子的意愿和高兴。爱幼,这是刻在中华民族骨子里的挚爱,每个人都默默传承着。

一家人听了,都高兴的脸上露出笑容,不单觉得名字起的好,更为一家人心往一处想,劲往一处使,齐心协力的和谐氛围而高兴。一个捡来的生命,就这样融入了这个家庭,虽然没有血缘关系,大家都把他当作这个大家庭的一员。

真是: 茫茫天地有缘分,泾河流水促成因。

血缘亲情有何妨?相聚就是一家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