所以石英拒绝了永生,拒绝了遥不可及的未来。
“时间还很长,你会改主意的。”吕诚并没有把话说死。
石英如今才44。
她才走完了生命的一半不到的进程,人都是会变的,说不定她以后就改主意了。
但不管怎么样。
吕诚始终尊重石英的选择。
2081年,浮岛航行的第十个年头。
最初的混乱与磨合期过去,一种新的社会形态在孤岛上逐渐凝固。
随着航行日久。
一种被称为根源追溯的社会思潮开始在浮岛居民中悄然流行。
人们开始回望那片被洪水永埋的故土,回望世界之巅,那座曾承载了最后陆地希望的青藏高原。
舆论开始关注那些因各种原因未能登船。
选择留在高原废墟和山脉高处挣扎求存的【喜马拉雅流亡者】。
在官方引导和民间慈善组织的推动下,一项名为【雪线援助】的计划被提上议程。
浮岛调拨出一部分物资运往珠峰区域。
援助格桑等人建立的一号难民营地及其他幸存者据点。
这项带有象征意义和道德光环的行动,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浮岛内部因阶级固化、资源分配不均而产生的部分矛盾。
同年,浮岛北部。
被寄予厚望的黑墙遭遇一次强度超标的深海巨兽集群冲击。
尽管入侵者最终被击退,但一段黑墙结构严重受损,需要大规模维修。
毗邻受损区域的一座小型工业城市,因其战略位置变得空前重要,被整体征用,全体居民迁往内陆。
城市更名为【镇北】。
其功能彻底转为军事化堡垒,成为黑墙防御体系上最前沿的一颗钉子,时刻警惕着北方的幽暗深海。
2083年。
应对深海威胁的紧迫性再次提升。
浮岛议会经过激烈辩论,最终正式批准了代号【巨神兵】的巨型机甲项目立项。
该项目旨在建造一种高度超过八十米、具备独立作战能力的人形决战兵器,以弥补传统舰队在黑墙之外机动性与近身战能力的不足。
项目由军用科技主导。
并整合了天和重工在重型机械结构与动力系统方面的技术储备。
此时的太一已年过百岁。
尽管升华技让他获得了永恒的生命。
但漫长岁月中经历的斗争、背叛、挚友的离去、理想的挫败,尤其是GocF被出售的无奈,早已将他的锐气磨平。
他看着会议室里那些为项目细节争得面红耳赤的年轻面孔,感到一种深入骨髓的疲惫。
他意识到。
属于他的时代正在落幕。
世界的未来,应该交给更有冲劲、更能适应这个新时代的人。
太一用了两年时间,精心培养并最终指定了接班人,将军用科技的重担彻底移交。
随后。
他没有留恋权力中心。
而是如同落叶归根般,来到了东淮城,成为了吕诚的邻居。
两个见证了时代变迁的老人,再次比邻而居。
太一卸下了所有重任。
每日只是与吕诚品茶、下棋,偶尔望着远处海天一线的风景出神。
随着太一的隐退和机甲项目的确立。
吕诚感知到。
时间长河中的第十二个锚点,已悄然稳固。
他的意识沉入时间长河。
第十三个锚点的画面浮现出来:
中心城早报,一块巨大的新闻屏幕正播放着快讯,标题格外醒目:【维恩科技意识上传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,永生之门或将开启?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