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23章 古代逃荒8(1 / 2)

李队长愣了愣,赶紧让人去找铜锣。

没多大一会儿,“哐哐”的锣声响遍了县城。

有胆大的百姓扒着门缝看,见街上巡逻的兵丁穿着整齐,腰杆笔直,跟以前那些歪瓜裂枣不一样,慢慢就有人打开了门。

陈苏走进县太爷的书房,桌子上还摊着没批完的公文。

门外传来李队长的声音,带着点兴奋:“姑娘,有百姓送水来了!”

陈苏走到窗边,街上已经有三三两两的人了,几个老妇提着篮子,正跟站岗的士兵说话,脸上带着怯生生的笑。

清河县的衙役们换了新衣裳,不再是从前那副吊儿郎当的模样,站在县衙门口时腰杆挺得笔直。

陈苏坐在县太爷曾经的公案后,指尖划过一本泛黄的册子——那是从库房角落里翻出的东南省全图,纸页边缘都脆了,却把十七个县城的位置标得清清楚楚,连几条隐蔽的山道都画了出来。

“这图有用。”

陈苏把地图铺开,让李队长和王二凑过来。

她用炭笔在清河县周围圈了三个小点,“先从这三个县下手,粮草从咱们粮仓调,兵器让李木匠加派人手赶制。”

李木匠如今领着三十多个徒弟,在城西空地上搭了棚子,叮叮当当的打铁声没日没夜。

陈苏拿出来的铁器图谱派上了用场,不光有长矛短刀,还有改良过的弩箭,射程比寻常弓箭远了三成。

招兵的告示贴出去三天,就来了五百多个青壮。

有附近村子的庄稼汉,有逃难来的灾民,还有几个从前在兵营里当过差的老兵。

陈苏让赵队长严格筛选,能拉弓能负重的留下,再按体格分成小队,每天天不亮就训练,正午顶着日头练阵型,夜里还得跟着识字先生学两个字。

赵裳成了大管家,手里的算盘打得噼啪响。

她把城里没收的空宅子收拾出来,给新来的士兵家属住,还按人口发粮食。

带孩子的女人被安排去纺织坊,用陈苏给的新式纺车织布,织出的布又密又匀,除了给士兵做衣裳,剩下的还能拿到邻县换盐巴。

城外的荒地开垦出了两千多亩,陈苏让人种上了早熟的谷种和耐旱的土豆。

李木匠带着人修的水渠通到了田边,引了山泉水过来,连最老的农夫都直咂舌:“这法子神了,以后再不怕旱了。”

三个月后,清河县彻底变了样。

街道扫得干干净净,两边的铺子重新开了张,卖馒头的蒸笼冒着热气,铁匠铺的火光映红了半条街。

巡逻的士兵走在街上,孩子们会笑着跟他们打招呼,有胆大的还会摸一摸他们腰间的刀鞘。

粮仓堆得满满当当,钱管事的账本上,存粮数后面的零多了三个。

兵营里的士兵已经有两千人,分成十个队,队列走起来能踏得地面发颤。

“可以动手了。”陈苏看着地图上被圈出的三个县,指尖敲了敲桌面。

这次她带了一千士兵,赵队长和王二各领一队,兵分三路。

陈苏没让他们硬打,而是先派人去县城里贴告示——只要县令开仓放粮,交出贪墨的钱财,就留他一条性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