晚上九点,沈良正在办公室整理技术文件。
电话铃声突然响起。
“沈处长,我是宾馆前台。”电话那头的声音有些紧张,“刚才有三位日本客人匆忙退房,说要改签最早的航班回国。”
沈良放下钢笔,嘴角露出一丝笑意。
看来那三条鱼已经彻底慌了。
“知道了,谢谢。”他挂断电话,点燃一支烟。
烟雾缭绕中,沈良回想起今天下午日本代表团脸上的震惊表情。
田中康夫那副见了鬼的模样,实在让人忍俊不禁。
三个月前,这个田中康夫还在国际会议上大放厥词,说中国重工业技术落后十年。
现在呢?估计正在飞机上怀疑人生。
不过,真正的好戏才刚刚开始。
次日清晨,厂长办公室。
“小沈,听说昨天那几个日本人走得很匆忙?”老厂长王建设一边泡茶一边问道。
“是啊,连晚饭都没吃就走了。”沈良接过茶杯,“看来我们的设备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。”
王建设哈哈大笑。“这帮家伙,之前还想着卖给我们淘汰技术赚大钱呢。现在知道谁是爷爷了吧!”
正说着,秘书小李急匆匆跑进来。
“厂长!大事不好了!”小李脸上写满慌张,“钢铁工业部来电话,说要派专家组来厂里检查我们的连铸设备!”
王建设差点被茶水呛到。“什么?!检查组?”
沈良却很淡定。他早就料到会有这一天。
日本人回国后肯定会到处散布消息,传到国内相关部门耳朵里是迟早的事。
“他们什么时候到?”沈良问道。
“明天上午!”小李擦了擦汗,“部里说,要对我们厂的自主研发能力进行全面评估。”
王建设坐立不安。“这可怎么办?万一检查出什么问题...”
“老王,放心吧。”沈良拍了拍厂长的肩膀,“我们的设备经得起任何检验。”
话是这么说,但沈良心里很清楚,这次检查的意义远比表面看起来复杂。
工业部派专家组来,绝不仅仅是为了验证技术真伪那么简单。
上头已经开始注意到他了。
第二天上午十点,一队黑色轿车驶进厂区。
从车上下来七八个人,为首的是一个戴着厚眼镜的中年男子,看起来严肃得像个法官。
“我是工业部技术司司长陈志华。”中年男子自我介绍道,“这次来主要是了解贵厂的技术发展情况。”
沈良仔细观察着这位陈司长。
四十多岁,说话条理清晰,眼神犀利。从他的举止来看,应该是技术出身,不是那种只会念稿子的官僚。
“陈司长您好,我是技术科科长沈良。”沈良主动握手,“有什么需要了解的,您尽管问。”
陈志华点点头,目光在沈良脸上停留了几秒。
这个年轻人,比想象中还要沉稳。
“听说你们研发了一套连铸设备?”陈志华开门见山。
“是的。”沈良答得很简洁。
“技术指标如何?”
“年产200万吨板坯,铸坯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。”
陈志华眉头微皱。这个数字,和从日本方面得到的消息完全一致。
“我们想实地看看。”
“当然可以。”
一行人来到车间,看到那台巨大的连铸设备时,检查组的专家们都愣住了。
其中一个头发花白的老专家走上前去,仔细观察设备结构。
“这个结晶器设计...”老专家喃喃自语,“居然采用了椭圆振动技术?”
“您眼光很准。”沈良微笑道,“这个设计可以大幅提升铸坯表面质量。”
老专家转过身,眼中满是不可置信。
椭圆振动技术,这可是国际上最前沿的连铸工艺!即便是德国的西马克公司,也是在去年才刚刚应用到实际生产中。
中国什么时候有了这种技术?
“你们是从哪里学到这个技术的?”老专家的声音有些激动。
“没有从任何地方学。”沈良语气平静,“这是我们自己摸索出来的。”
老专家差点以为自己听错了。
自己摸索?开什么玩笑!
这种高端技术,就连国外的顶级公司都要投入几年时间和巨额资金才能掌握。一个普通的钢铁厂,怎么可能无师自通?
“你们有技术文档吗?”陈志华插话道。
“有的,都在技术档案室。”沈良回答。
“我们需要查阅。”
“没问题。”
接下来的两个小时,检查组埋头研究技术文档。
越看,他们越震惊。
这些设计图纸,不仅技术含量极高,而且细节完善,完全不像是抄袭或者模仿的产物。
更令人惊讶的是,这套设备的某些设计理念,甚至比国外同类产品还要先进!
“这个二次冷却系统的设计思路...”一位专家指着图纸说,“简直是天才的构想!”
陈志华看着眼前的年轻人,心情复杂。
如果这些都是真的,那意味着什么?
意味着中国在重工业技术方面,已经具备了自主创新的能力!
这个发现,对整个国家的工业发展战略都有着重大意义。
“沈科长,你今年多大?”陈志华突然问道。
“二十八。”
二十八岁!
在场的专家们面面相觑。
这么年轻,就能设计出如此复杂的工业设备?
“你是哪个大学毕业的?”一位专家问道。
沈良微微一笑。“我是工人出身,没上过大学。”
什么?!
检查组的所有人都被震惊了。
一个没上过大学的工人,竟然能掌握如此高端的技术?这简直颠覆了他们的认知!
陈志华深深看了沈良一眼,心中有了决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