两人聊了一下午,李建国受益匪浅。临走时,他主动提出要在技术交流会上协助沈良做资料整理工作。
“李工程师有心了。”沈良客气地回应,心里却在盘算这个年轻人的可靠性。
如果能把李建国收为助手,对今后的技术推广会很有帮助。毕竟他需要更多志同道合的技术人才,光靠自己一个人是不够的。
送走李建国,沈良继续准备交流会的材料。他决定采用渐进式的技术展示策略,先推广相对简单的改造方案,等大家接受了再逐步引入更先进的技术。
这样既能避免过于突兀,又能保持技术领先优势。
时间过得很快,转眼就到了交流会的日子。沈良带着精心准备的资料,踏上了前往省城的火车。火车一路向北,沈良坐在硬座车厢里看着窗外的风景。
车厢里人声嘈杂,烟味弥漫。沈良翻开带来的技术资料,再次检查准备工作。
这次省级技术交流会规模不小,全省各大钢铁厂的技术骨干都会参加,省冶金局的领导也会到场。
沈良心里清楚,这是个机会,也是个考验。
表现好了,不仅能为厂里争光,对个人发展也大有裨益。表现不好...那就只能灰溜溜地回去继续当个普通技术员了。
“下一站,省城!”列车员的声音打断了沈良的思绪。
下了火车,沈良拎着行李箱走出车站。省城比起他们那个小城市确实气派很多,街道宽阔,建筑高大。
按照通知书上的地址,他找到了会议举办地点——省冶金工业大厦。
大厦门口已经聚集了不少人,大多是中年男性,看起来都是技术人员。
沈良上前报到,拿到了胸牌和会议资料。
“沈工!”一个熟悉的声音响起。
沈良转头一看,是李建国。年轻人换了身新西装,看起来精神不少。
“李工程师,你也来了?”沈良有些意外。
“我们设计院负责这次会议的技术支持工作。”李建国兴奋地说,“正好可以学习各厂的先进经验。”
两人一起走进大厦。会议厅相当宽敞,能容纳二三百人。主席台上悬挂着醒目的横幅:“全省钢铁工业技术交流会”。
沈良找到自己的座位坐下,环顾四周观察着其他与会人员。
前排坐着的应该是各厂的厂长和总工,中间是主要技术人员,后排则是像他这样的年轻技术骨干。
“看到那个戴眼镜的中年人了吗?”李建国悄声对沈良说,“那是首钢的张总工,国内连铸技术的权威专家。”
沈良顺着李建国的目光看过去,那个被称为张总工的男人正在和身边的人低声交谈,神情严肃。
“还有那位,”李建国又指向另一个方向,“鞍钢的老王,在冶金界也是响当当的人物。”
沈良点点头,心中暗想今天的对手可不简单。
上午九点,会议准时开始。
省冶金局的陈局长首先致辞,强调了技术进步对工业发展的重要性,鼓励各厂加强交流合作。
接下来是各厂代表的技术报告。
首钢的张总工第一个上台,介绍了他们在连铸技术方面的最新进展。
“我们采用的是引进德国技术改造而成的连铸生产线,”张总工操着京腔说道,“年产能力达到50万吨,铸坯质量稳定...”
台下响起阵阵掌声。沈良仔细听着,发现张总工介绍的技术确实不错,但比起他掌握的先进工艺还有不小差距。
鞍钢的老王紧接着上台,介绍了他们的高炉改造经验。
“通过优化配料结构和改进冷却系统,我们成功将日产量提升了20%...”
又是一阵掌声。
轮到地方厂矿的代表发言了。大多数人介绍的都是一些常规改造,技术含量有限。
终于到了沈良所在钢铁厂的发言时间。
刘厂长本来打算自己上台,但在沈良的建议下,最终决定让沈良直接做技术报告。
“成果。”主持人宣布道。
沈良深呼吸,拿着准备好的资料走向主席台。
台下几百双眼睛都聚焦在他身上。有好奇的,有怀疑的,还有些漠不关心的。
“各位领导,各位同行,大家好。”沈良调整了一下话筒,“我今天要汇报的是我们厂在小方坯连铸技术方面的创新实践。”
话音刚落,台下就有人窃窃私语。
“小方坯连铸?华北钢铁厂什么时候有这技术了?”
“没听说过啊,他们不是只能生产普通钢材吗?”
沈良没有理会台下的议论,继续说道:“传统的钢锭浇注工艺存在材料利用率低、能耗高等问题。我们通过技术改造,自主研发了一套小型连铸装置...”
他边说边展示准备好的图纸和数据。
“这套装置的核心是改进了冷却水路设计,采用多级冷却系统,确保铸坯表面和内部温度梯度的合理控制...”
台下的议论声逐渐小了下来,不少人开始认真听讲。
首钢的张总工皱起了眉头,仔细观察着沈良展示的图纸。
“通过三个月的试运行,我们的铸坯合格率达到了95%以上,比原来的钢锭工艺提高了15个百分点。”沈良继续介绍着数据,“同时,吨钢综合能耗下降了12%,材料利用率提升了8%。”
这些数据让台下安静了不少。
张总工站了起来:“小沈同志,能否详细说明一下你们的冷却水路是如何设计的?”
沈良早就料到会有人提问,从容回答:“我们采用的是分段式冷却理念,根据铸坯在不同位置的凝固特点,设计了相应的冷却强度...”
他在黑板上画出了水路布置图,详细解释了设计原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