沈良刚把技术标准草稿整理完,办公室门就被敲响了。
“请进。”
门推开,走进来一个穿着中山装的中年男子,国字脸,眼神犀利。
“沈工,我是省工业厅的王明。”男子递上名片,“听说你们厂的连铸技术有重大突破,我代表省里来了解情况。”
沈良接过名片看了看,心里琢磨这来得挺快啊。
技术刚出成果,省里就派人来了。
“王处长,您请坐。”沈良倒了杯茶,“有什么想了解的,我如实汇报。”
王明打开公文包,拿出笔记本:“听说你们的钢坯质量提升了30%?这个数据准确吗?”
“化验室的报告在这里。”沈良把检测报告递过去,“所有数据都有记录,可以随时复查。”
王明仔细翻看报告,眉头微皱:“小沈,你今年多大?”
“26。”
“26岁就能搞出这种技术改造?”王明放下报告,眼神变得审视起来,“你之前有相关经验吗?”
沈良感受到了对方话里的怀疑,心中暗道麻烦来了。这个年代,太年轻反而是劣势。
“我从技校毕业后就在厂里干,跟着老师傅们学了不少东西。”沈良尽量说得平淡些,“这次改造主要是在现有基础上做了一些微调。”
“微调?”王明语气带着质疑,“晶粒细化30%叫微调?”
办公室里气氛有些紧张。
沈良端起茶杯喝了一口,大脑快速思考对策。他必须让这个王处长相信,这确实是他的成果,但又不能显得太过超前。
“王处长,要不您跟我到车间看看实际操作?”沈良主动邀请,“眼见为实。”
王明点点头:“正有此意。”
两人来到生产车间。连铸机正在运转,钢水从中间包缓缓流入结晶器。
“你看,关键在于这个冷却水循环系统。”沈良指着改造过的设备,“我重新设计了水路分布,让结晶器壁温度更加均匀。”
王明围着设备转了一圈,不时问一些技术细节。沈良都能流利解答,让他逐渐信服。
“钢坯出来了。”赵师傅喊道。
一根表面光滑的钢坯从连铸机中缓缓推出,在冷床上自然冷却。
王明用手摸了摸钢坯表面:“确实比一般的要光滑。”
“王处长,我们已经连续生产了一个星期,质量稳定,没出过问题。”钱师傅在旁边补充道。
王明在车间转了两个小时,详细了解了整个改造过程。临走时,他的态度明显缓和了许多。
“小沈,你这个技术确实有推广价值。”王明拍拍沈良的肩膀,“省里准备组织一次全省钢铁企业的技术交流会,你来做主讲。”
沈良心中一喜,这是个好机会。但表面上仍然保持谦逊:“我尽力准备。”
“时间就定在下个月15号,地点在省城宾馆。”王明记录在本子上,“参会的有全省二十多家钢厂的技术负责人,你要准备好详细的技术资料。”
送走王处长,沈良回到办公室继续完善技术标准。这次交流会意义重大,不仅能推广技术,还能建立更广泛的人脉网络。
但他心里清楚,随着名气越来越大,质疑声也会越来越多。一个26岁的技术员搞出这种突破性成果,确实容易引人怀疑。
必须想办法解释这些技术的来源。
沈良打开抽屉,拿出一本厚厚的笔记本。这是他来到这个时代后记录的各种技术资料,表面看起来像是学习笔记,实际上都是他从未来记忆中提取的先进技术。
他要把这本笔记重新整理,伪装成自己多年学习研究的成果。这样既能证明技术的可信性,又能为后续的技术突破做铺垫。
接下来的几天,沈良埋头整理技术资料。他把复杂的理论简化成通俗易懂的语言,配上详细的图纸和数据分析。
刘厂长也很重视这次交流会,专门给沈良批了一周假期准备。
“小沈,这次会议关系到咱们厂的声誉,你可得好好表现。”刘厂长early地说,“省里的领导都会参加,搞好了对你个人发展也有好处。”
沈良明白厂长的意思。这不仅是技术交流,更是一次重要的政治露脸机会。
他开始琢磨怎么在会上既展示技术实力,又不显得太过张扬。毕竟这个年代,出头椽子先烂的道理人人都懂。
正想着,办公室门又被敲响了。
这次进来的是一个年轻人,看起来比沈良还小几岁,戴着眼镜,书生气十足。
“请问您是沈良沈工吗?”年轻人礼貌地问。
“我是,你是?”
“我叫李建国,刚从北京钢铁学院毕业,分配到省冶金设计院工作。”李建国激动地说,“听说您在连铸技术上有重大突破,特地来学习。”
沈良打量着这个年轻人,心中暗想又是一个来探底的。不过这次态度要友善多了。
“李工程师,请坐。”沈良客气地招呼,“刚毕业就分到设计院,前途无量啊。”
“不敢不敢,我还是学生,来向您请教的。”李建国谦逊地说,“能否详细介绍一下您的技术改造思路?”
沈良观察着李建国的表情,感觉这个年轻人应该是真心来学习的,没有其他目的。
“技术交流嘛,互相学习。”沈良拿出图纸,“你看这个冷却水路设计...”
两人讨论起技术细节。李建国提出的问题很专业,显然基础扎实。沈良也从中感受到了这个年轻人对技术的热忱。
“沈工,您这个设计理念很先进,比我在学校学的要超前很多。”李建国佩服地说,“您是从哪里学到这些理论的?”
沈良心中一紧,又是这个问题。
“主要是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。”沈良尽量说得轻松,“理论联系实际嘛,书本上的东西要结合生产需要才有用。”
李建国若有所思地点点头:“确实,我们在学校学的都是基础理论,对实际生产了解不够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