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下文学小说网 > 都市重生 > 1980重生:重工帝国的诞生 > 第407章 先投资最关键的结晶器改造

第407章 先投资最关键的结晶器改造(1 / 2)

时间过得很快,转眼就到了上午九点。

沈良提着文件夹走进了三楼的会议室。

偌大的房间里已经坐满了人,厂长刘建国坐在主席台中央,左右两侧是几位副厂长和总工程师。

空气中弥漫着浓重的烟草味,几十双眼睛齐刷刷盯着沈良。

“各位同志,今天我们召开这个技术汇报会,主要是听听沈良同志对连铸工艺改进的想法。”刘建国敲了敲桌子,“时间宝贵,我们直接开始。”

沈良走到黑板前,将准备好的图纸一张张贴上去。

第一张是现有连铸机的结构图,标注了各个部件的技术参数。第二张是改进后的设计方案,关键部位用红笔圈出,旁边写着详细的说明。

“同志们,我们现在使用的连铸机存在几个关键问题。”沈良用教鞭指着图纸,“首先是结晶器的冷却效率不高,导致钢坯表面质量不稳定。”

台下有人小声议论。一个戴眼镜的中年工程师举手发言:“沈良同志,结晶器的设计已经相当成熟了,你凭什么说效率不高?”

这是车间的王副主任,搞了十几年连铸,在厂里颇有威望。

沈良早就料到会有质疑。他在黑板上快速画出几个公式,然后转身面对大家。

“根据传热学原理,现有的冷却水道设计存在死角,这些地方的热量无法有效带走。”他用粉笔在图纸上画出几条曲线,“我计算过,如果改变冷却水道的布局,可以将传热系数提高百分之二十。”

王副主任皱起眉头,仔细看着黑板上的计算过程。

沈良继续说道:“第二个问题是拉坯机的速度控制不够精确。钢水的凝固过程需要恒定的速度,但现在的电机调速系统响应太慢,容易造成钢坯内部缺陷。”

这时候坐在前排的老李师傅站了起来。

“小沈啊,你说得倒是头头是道,可这些改进能行得通吗?光说不练可不行。”

老李是炼钢车间的技术员,干了三十多年,见过太多纸上谈兵的年轻人。

沈良点点头:“李师傅说得对,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。”他翻到下一张图纸,“所以我不仅设计了理论方案,还制作了缩比例模型。”

会议室里顿时安静下来。

刘建国眼睛一亮:“你做了模型?”

“是的。”沈良从文件夹里取出一叠照片,递给刘建国,“这是我用废料制作的1:10缩比例模型,各个部件都能正常工作。”

照片传递到各个与会人员手中,大家都睁大了眼睛。

模型做工相当精细,每个零件都按比例缩放,焊接工艺也很专业。最关键的是,照片显示这个模型确实在运转,钢水从结晶器流出,形成了完整的钢坯。

王副主任接过照片仔细端详,脸色渐渐凝重起来。

这不是随便拼凑的玩具,而是一个真正能工作的连铸机缩比例模型。要做到这种程度,需要对连铸工艺有极其深入的理解。

“沈良同志,这个模型是你一个人完成的?”总工程师张明华开口了。

“基本上是的。”沈良回答得很平静,“部分机械加工得到了车间师傅们的帮助。”

张明华翻看着照片,心中暗暗吃惊。

他从事冶金工作二十多年,见过不少所谓的技术改进方案,但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。像沈良这样能够制作出实物模型的,实在少见。

更让人震惊的是,从照片上看,这个模型运行得相当稳定,产出的钢坯截面整齐,没有明显缺陷。

“那么,你认为这套改进方案的实施难度如何?”刘建国问道。

沈良在黑板上写下几个数字。

“根据我的估算,主要的改造成本集中在三个方面。”他逐一分析,“结晶器改造需要15万元,拉坯机电控系统升级需要8万元,辅助设备完善需要5万元,总共28万元。”

“28万?”王副主任倒抽一口气,“这可不是小数目。”

确实,对于现在的钢铁厂来说,28万元已经是很大一笔投资了。

但沈良早有准备。他翻到最后一张图纸,上面密密麻麻标注着各种数据。

“我做过详细的经济效益分析。”他指着图表说道,“改造完成后,连铸机的生产效率可以提高35%,废品率降低到2%以下,钢坯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。”

“按照现在的生产规模计算,每年可以增加产值180万元,减少废料损失50万元,节约能耗30万元。”

沈良停顿了一下,让大家消化这些数字。

“也就是说,投资28万元,每年可以创造260万元的经济效益,不到三个月就能收回成本。”

会议室里鸦雀无声。

这个回报率实在太诱人了。如果沈良的计算没有水分,这笔投资简直是稳赚不赔。

但问题是,一个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年轻技术员,能有这么高的水平吗?

张明华心中疑虑重重。他见过太多满嘴跑火车的年轻人,画几张图纸,编几个数据,就敢夸海口说能创造多少效益。

可是这个沈良不一样。

他不仅有完整的理论方案,还做出了实物模型。更重要的是,他对连铸工艺的理解确实很深入,提出的改进点都击中要害。

“小沈,你的方案我们会认真考虑的。”刘建国合上文件夹,“不过这么大的投资,需要慎重决定。你先回去等消息吧。”

沈良收拾好图纸和照片,准备离开。

就在这时,坐在角落里的一个人站了起来。

是林雪梅。

“厂长,我有个建议。”她的声音清脆而坚定,“既然沈工已经做出了模型,不如让他当场演示一下,这样更有说服力。”

所有人的目光都转向林雪梅。

沈良心中一紧。他确实制作了模型,但那是在宿舍里偷偷做的,现在要当众演示,风险很大。

万一出了什么差错,之前的努力就全白费了。

可是林雪梅的建议很合理,在场的人都想看看这个模型到底能不能正常工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