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下文学小说网 > 都市重生 > 1980重生:重工帝国的诞生 > 第404章 中国工业崛起的指挥部

第404章 中国工业崛起的指挥部(1 / 2)

实验室里准备了各种材料和工具。

“请你设计并制作一个简单的传动装置。”钱院士说,“要求能够实现1:10的减速比,材料随意选择。”

沈良在心中快速计算。

这个要求看似简单,实际上考查的是综合能力。

齿轮设计、加工工艺、装配精度...每个环节都不能出错。

他走到材料架前,开始挑选合适的零件。

钢管、铝板、标准齿轮、轴承...

动作流畅自然,显然对这些东西很熟悉。

“你准备用什么方案?”一位专家问。

“行星齿轮传动。”沈良头也不抬地回答,“结构紧凑,承载能力强。”

说着,他已经开始在图纸上画出设计草图。

线条准确,比例协调。

专家们暗暗点头。

这个年轻人的基本功确实扎实。

接下来是加工环节。

沈良熟练地操作车床和铣床,每个动作都恰到好处。

切削用量的选择、刀具角度的调整、测量精度的控制...

一切都显示出丰富的实际经验。

两个小时后,一个精致的传动装置成型了。

钱院士亲自检测减速比,结果准确无误。

“不错。”他满意地说,“理论扎实,动手能力强。”

其他专家也纷纷点头表示认同。

沈良心中暗自松了口气。

第一关算是过了。

但他知道,真正的挑战还在后面。

下午的考核更加深入。

专家们开始询问一些前沿技术问题。

“你对数控机床有什么了解?”

“听说过,但没有实际接触。”沈良如实回答。

这是实话。

1980年的中国,数控技术还处于起步阶段。

一个普通技术员不可能有太多了解。

“那你觉得未来机械制造业会朝什么方向发展?”

关键问题来了。

沈良仔细斟酌用词:“我认为自动化程度会越来越高,精度要求也会不断提升。可能会出现更智能的控制系统。”

说得很保守,但方向是对的。

专家们频频点头。

这种前瞻性思维正是他们要找的。

考核一直持续到傍晚。

当沈良走出会议室时,腿都有些发软了。

连续七个小时的高强度问答,精神高度紧张。

但他知道自己发挥得不错。

既展现了实力,又没有暴露穿越者的秘密。

“辛苦了。”李总工走过来,拍拍他的肩膀,“专家们对你的表现很满意。”

“真的吗?”沈良惊喜地问。

“明天应该就会有结果。”李总工神秘地笑了笑,“好好休息,准备迎接新的挑战吧。”

当晚,沈良躺在床上久久无法入睡。

如果一切顺利,明天他就将踏上一条全新的道路。

一条通向工业强国梦想的道路。

而这一次,他要走得更远,更稳。第二天上午九点,沈良准时来到工厂会议室。

李总工已经在那儿等着了,脸上带着掩饰不住的兴奋。

“好消息!”他一看到沈良就站起来,“专家组昨晚开会讨论到很晚,最终一致通过了你的考核。”

沈良心中狂跳,努力保持镇定:“那接下来呢?”

“收拾东西,准备进京。”李总工拍了拍他的肩膀,“国家重大装备办那边等着你报到。”

“这么快?”

“越快越好。项目紧急,时间不等人。”

李总工递给他一份调令,红头文件,印着国徽。

沈良双手接过,手指微微颤抖。

这可是他上辈子奋斗了半辈子才到的地方。

现在却要以这种方式重新回去。

命运真是奇妙。

“什么时候出发?”他问。

“明天早上的火车。”李总工说,“今天抓紧时间办交接手续。”

沈良点点头,转身走向自己的办公桌。

桌上堆满了技术图纸和资料,都是他这段时间的心血。

连铸机的改进方案、炼钢工艺优化建议、设备维护记录...

每一份都凝聚着他对这个时代工业发展的思考。

“这些资料...”他有些舍不得。

“都带走吧。”李总工说,“说不定以后用得着。”

沈良小心翼翼地整理着文件。

有些东西不能带,比如那些过于超前的设计理念。

在1980年提出人工智能制造?那纯粹是找死。

他只能挑选一些符合当前技术水平的内容。

下午时分,厂长亲自过来送行。

“小沈啊,这次可是鲤鱼跃龙门。”厂长语重心长地说,“到了北京要好好干,别给我们厂丢脸。”

“放心,厂长。”沈良郑重地说,“我不会忘记从这里学到的一切。”

厂长满意地点点头。

这个年轻人虽然有时候想法大胆得让人咋舌,但人品没问题。

“有时间常回来看看。”厂长说着,掏出一个小包裹,“这是老伴儿给你准备的路上吃的。”

沈良接过包裹,鼻子有些酸。

这种朴实无华的温暖,是他上辈子在钢筋水泥森林中很难感受到的。

晚上,同事们在食堂为他举行了简单的送别宴。

老师傅张工端起酒杯:“小沈,咱们虽然相处时间不长,但你的本事大家都看在眼里。到了北京那个大地方,可别忘了我们这些老粗。”

“怎么会忘记呢?”沈良举杯回敬,“是您教会了我很多实用的技巧。”

张工哈哈大笑:“什么技巧不技巧的,都是些粗活儿。你现在要搞的才是真正的大项目。”

酒过三巡,气氛越来越热烈。

有人开始打听沈良的具体去向。

“听说是搞什么重大装备?”

“具体搞啥我也不清楚。”沈良推说不知情,“到了那儿再看吧。”

实际上,他心里清楚得很。

1980年的中国正面临严峻的技术挑战。

改革开放刚刚起步,工业基础薄弱,关键技术受制于人。

重大装备办的成立,就是为了突破这些技术瓶颈。

而他即将参与的项目,很可能是那个改变中国工业格局的关键节点。

想到这里,沈良内心既兴奋又紧张。

上辈子他虽然在这个部门工作过,但那时的中国已经是制造业强国。

现在的情况完全不同。

资源匮乏,技术落后,人才稀缺...

每一个问题都是巨大的挑战。

但也正因为如此,才有更大的施展空间。

夜深了,送别宴也接近尾声。

沈良回到宿舍,开始收拾行李。

几件换洗衣物,一些技术书籍,还有那些精心挑选的资料。

就这么简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