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下文学小说网 > 都市重生 > 1980重生:重工帝国的诞生 > 第400章 未来中国重工业的希望

第400章 未来中国重工业的希望(2 / 2)

看到沈良,他立刻站了起来:“小沈!来了!路上还顺利吧?”

“很顺利,谢谢陈处长。”

“来,我给你介绍一下。”陈建军指着另外两人说道,“这位是项目的总工程师李维国,这位是液压系统负责人周明华。”

两人都是四十多岁的中年人,看上去经验丰富。

“久仰久仰!”李维国主动伸出手,“听陈处说你在连铸技术方面很有见解?”

“不敢当,都是些粗浅的想法。”沈良谦虚地回答。

“粗浅?”周明华笑了,“能让冶金部的专家都赞不绝口,这可不是粗浅能做到的。”

看来自己在钢铁厂的表现,已经传到了这里。

沈良心里暗自庆幸,那段经历确实为他建立了初步的技术声誉。

“既然人已经到了,那我们就开始正式的工作安排吧。”陈建军拿出一份厚厚的文件夹,“这是项目的详细技术方案,你先熟悉一下。明天开始,你就正式加入项目组。”

沈良接过文件夹,感受到它的分量。

这不仅仅是纸张的重量,更是国家期望的重量。沈良翻开文件夹,密密麻麻的技术参数映入眼帘。

万吨锻压机的设计图纸、液压系统原理图、钢材强度分析报告……每一页都透着技术的复杂和严谨。

“这套设备一旦建成,将是亚洲最大的锻压机。”李维国在一旁解释道,“主要用于大型轴承、船用螺旋桨、航空发动机叶片的锻造。”

沈良点点头,心里却在快速思考。

万吨锻压机,他在未来见过更先进的型号。关键问题不在于设备本身,而在于控制系统和液压传动的精度。

“目前的难点在哪里?”沈良合上文件夹问道。

三人对视一眼,陈建军率先开口:“说实话,困难不少。首先是材料问题,我们的钢材强度还达不到设计要求。”

“其次是液压系统。”周明华接过话头,“现有的液压泵压力不够,密封件也容易老化。”

“最关键的是控制精度。”李维国皱起眉头,“锻压过程需要精确控制力度和速度,稍有偏差就会影响产品质量。”

这些问题,在沈良的记忆里都有解决方案。

但问题是如何用现有的技术条件实现出来。

“能带我去看看现有的设备吗?”沈良提议。

“当然可以。”陈建军看了看表,“时间还早,我们现在就去车间。”

四人下楼,走向院子后面的试验车间。

推开厚重的铁门,一股机油和金属的味道扑面而来。

车间里摆放着各种试验设备,工人们正在进行液压泵的测试。

“这是我们目前能做到的最大压力。”周明华指着一台正在运转的设备说道。

压力表上的指针指向800公斤每平方厘米。

沈良走近仔细观察,发现液压系统的设计确实有改进空间。

“密封圈多久更换一次?”他问道。

“大概两个月。”一名工人回答,“时间长了就会漏油。”

果然如此。

沈良在心里暗暗记下这个细节。

密封件的问题,可以通过改进材料配方和密封结构来解决。

他在未来见过的聚四氟乙烯密封圈,虽然现在还没有大规模应用,但基础的化学原理是相通的。

“沈工,你觉得怎么样?”李维国询问他的意见。

沈良沉思片刻:“我有几个想法,但需要时间整理。能给我一间办公室吗?”

“没问题!”陈建军立刻安排,“楼上就有空房间,你先安顿下来。”

半小时后,沈良坐在一间朴素的办公室里。

桌上摆着一摞技术资料,墙上贴着各种设备图纸。

这种环境,让他想起了未来在研究院的日子。

不同的是,那时候有先进的计算机辅助设计,现在只能靠纸笔和计算器。

但这反而激发了他的斗志。

真正的工程师,应该能够在任何条件下解决技术问题。

沈良拿起铅笔,开始在白纸上画图。

首先是液压系统的改进方案。

通过增加缓冲回路和蓄能器,可以有效提高系统的稳定性。

密封件方面,他记得有一种复合密封结构,能够大幅延长使用寿命。

至于材料强度问题,可以考虑局部热处理和表面强化工艺。

一个小时过去了,沈良的草图越来越详细。

正当他专心致志地计算参数时,办公室的门被轻轻敲响。

“请进。”

推门进来的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,戴着眼镜,手里拿着茶缸。

“您就是新来的沈工吧?我叫张强,是项目组的技术员。”年轻人自我介绍道,“给您送杯茶。”

“谢谢。”沈良接过茶缸,热腾腾的茶水散发着清香。

张强好奇地看了看桌上的图纸:“您这是在重新设计液压系统?”

“有些想法,还不成熟。”沈良谦虚地回答。

“能看看吗?”张强眼中闪着兴奋的光芒,“我对液压技术特别感兴趣。”

沈良点点头,把图纸转向他。

张强仔细研究了几分钟,眼神逐渐变得专注。

“这个缓冲回路的设计很巧妙!”他指着图纸上的一个细节说道,“能够有效减少压力冲击。”

看来这个年轻人确实有一定的技术功底。

“你觉得还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?”沈良反问道。

这不仅是在考验张强,也是在收集不同的技术观点。

张强沉思片刻:“我觉得这里的管路布局可以再优化一下,减少阻力损失。”

他的建议确实有道理。

沈良在图纸上做了标记:“你说得对,这个问题我也在考虑。”

两人就技术细节讨论起来,时间不知不觉过去了一个多小时。

“沈工,您的水平真高!”张强由衷地赞叹道,“这些设计思路我从来没见过。”

“互相学习。”沈良笑着回答,“年轻人有冲劲,思维也更活跃。”

张强脸上露出兴奋的表情:“那以后我能经常来请教吗?”

“当然可以。”

有了这样一个积极的助手,工作会轻松不少。

更重要的是,沈良意识到自己不能单打独斗。

要想真正推动技术进步,必须培养一批志同道合的年轻工程师。

他们才是未来中国重工业的希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