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到沈良,他立刻站了起来:“小沈!来了!路上还顺利吧?”
“很顺利,谢谢陈处长。”
“来,我给你介绍一下。”陈建军指着另外两人说道,“这位是项目的总工程师李维国,这位是液压系统负责人周明华。”
两人都是四十多岁的中年人,看上去经验丰富。
“久仰久仰!”李维国主动伸出手,“听陈处说你在连铸技术方面很有见解?”
“不敢当,都是些粗浅的想法。”沈良谦虚地回答。
“粗浅?”周明华笑了,“能让冶金部的专家都赞不绝口,这可不是粗浅能做到的。”
看来自己在钢铁厂的表现,已经传到了这里。
沈良心里暗自庆幸,那段经历确实为他建立了初步的技术声誉。
“既然人已经到了,那我们就开始正式的工作安排吧。”陈建军拿出一份厚厚的文件夹,“这是项目的详细技术方案,你先熟悉一下。明天开始,你就正式加入项目组。”
沈良接过文件夹,感受到它的分量。
这不仅仅是纸张的重量,更是国家期望的重量。沈良翻开文件夹,密密麻麻的技术参数映入眼帘。
万吨锻压机的设计图纸、液压系统原理图、钢材强度分析报告……每一页都透着技术的复杂和严谨。
“这套设备一旦建成,将是亚洲最大的锻压机。”李维国在一旁解释道,“主要用于大型轴承、船用螺旋桨、航空发动机叶片的锻造。”
沈良点点头,心里却在快速思考。
万吨锻压机,他在未来见过更先进的型号。关键问题不在于设备本身,而在于控制系统和液压传动的精度。
“目前的难点在哪里?”沈良合上文件夹问道。
三人对视一眼,陈建军率先开口:“说实话,困难不少。首先是材料问题,我们的钢材强度还达不到设计要求。”
“其次是液压系统。”周明华接过话头,“现有的液压泵压力不够,密封件也容易老化。”
“最关键的是控制精度。”李维国皱起眉头,“锻压过程需要精确控制力度和速度,稍有偏差就会影响产品质量。”
这些问题,在沈良的记忆里都有解决方案。
但问题是如何用现有的技术条件实现出来。
“能带我去看看现有的设备吗?”沈良提议。
“当然可以。”陈建军看了看表,“时间还早,我们现在就去车间。”
四人下楼,走向院子后面的试验车间。
推开厚重的铁门,一股机油和金属的味道扑面而来。
车间里摆放着各种试验设备,工人们正在进行液压泵的测试。
“这是我们目前能做到的最大压力。”周明华指着一台正在运转的设备说道。
压力表上的指针指向800公斤每平方厘米。
沈良走近仔细观察,发现液压系统的设计确实有改进空间。
“密封圈多久更换一次?”他问道。
“大概两个月。”一名工人回答,“时间长了就会漏油。”
果然如此。
沈良在心里暗暗记下这个细节。
密封件的问题,可以通过改进材料配方和密封结构来解决。
他在未来见过的聚四氟乙烯密封圈,虽然现在还没有大规模应用,但基础的化学原理是相通的。
“沈工,你觉得怎么样?”李维国询问他的意见。
沈良沉思片刻:“我有几个想法,但需要时间整理。能给我一间办公室吗?”
“没问题!”陈建军立刻安排,“楼上就有空房间,你先安顿下来。”
半小时后,沈良坐在一间朴素的办公室里。
桌上摆着一摞技术资料,墙上贴着各种设备图纸。
这种环境,让他想起了未来在研究院的日子。
不同的是,那时候有先进的计算机辅助设计,现在只能靠纸笔和计算器。
但这反而激发了他的斗志。
真正的工程师,应该能够在任何条件下解决技术问题。
沈良拿起铅笔,开始在白纸上画图。
首先是液压系统的改进方案。
通过增加缓冲回路和蓄能器,可以有效提高系统的稳定性。
密封件方面,他记得有一种复合密封结构,能够大幅延长使用寿命。
至于材料强度问题,可以考虑局部热处理和表面强化工艺。
一个小时过去了,沈良的草图越来越详细。
正当他专心致志地计算参数时,办公室的门被轻轻敲响。
“请进。”
推门进来的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,戴着眼镜,手里拿着茶缸。
“您就是新来的沈工吧?我叫张强,是项目组的技术员。”年轻人自我介绍道,“给您送杯茶。”
“谢谢。”沈良接过茶缸,热腾腾的茶水散发着清香。
张强好奇地看了看桌上的图纸:“您这是在重新设计液压系统?”
“有些想法,还不成熟。”沈良谦虚地回答。
“能看看吗?”张强眼中闪着兴奋的光芒,“我对液压技术特别感兴趣。”
沈良点点头,把图纸转向他。
张强仔细研究了几分钟,眼神逐渐变得专注。
“这个缓冲回路的设计很巧妙!”他指着图纸上的一个细节说道,“能够有效减少压力冲击。”
看来这个年轻人确实有一定的技术功底。
“你觉得还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?”沈良反问道。
这不仅是在考验张强,也是在收集不同的技术观点。
张强沉思片刻:“我觉得这里的管路布局可以再优化一下,减少阻力损失。”
他的建议确实有道理。
沈良在图纸上做了标记:“你说得对,这个问题我也在考虑。”
两人就技术细节讨论起来,时间不知不觉过去了一个多小时。
“沈工,您的水平真高!”张强由衷地赞叹道,“这些设计思路我从来没见过。”
“互相学习。”沈良笑着回答,“年轻人有冲劲,思维也更活跃。”
张强脸上露出兴奋的表情:“那以后我能经常来请教吗?”
“当然可以。”
有了这样一个积极的助手,工作会轻松不少。
更重要的是,沈良意识到自己不能单打独斗。
要想真正推动技术进步,必须培养一批志同道合的年轻工程师。
他们才是未来中国重工业的希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