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是的。”老爷子点了点头,“有些时候,规矩是死的,人是活的。有些判断,无法量化,但历史证明它们真实存在。”
说着,老爷子翻开笔记本,指着其中一页说道:“就说这个吧,1987年防汛指挥部坚持按模型泄洪,我认为不妥,坚持拦水三小时。”
“为什么?”于佳佳好奇地问道。
“我说不清。”老爷子摇了摇头,眼神中带着一丝回忆,“我只是觉得,河底传来一种奇怪的闷吼声,像是野兽在咆哮,让人心里发毛。”
“闷吼声?”秦峰和于佳佳对视一眼,都感到有些不可思议。
“是的。”老爷子肯定地说道,“那时候,我说不出科学道理,只能说这是‘经验主义错误’。但事后,卫星影像显示,延迟泄洪期间,上游滑坡体崩塌入江,如果提前泄洪,将导致下游溃堤。”
于佳佳和秦峰都惊呆了,这简直就是神预言啊!
“林老,您真是太厉害了!”秦峰忍不住赞叹道。
老爷子摆了摆手,谦虚地说道:“我只是个老头子,懂些土办法而已。现在看,或许这就是另一种科学吧。”
当天晚上,于佳佳回到工作室,立刻开始整理老爷子的笔记。
她发现,里面记录的类似案例还有很多。
那些“异常决策”,看似荒谬,却都精准地避免了灾难的发生。
“这些都是宝贵的经验啊!”于佳佳感叹道,“如果我们能把这些经验总结出来,形成一套新的标准,或许就能避免更多的悲剧发生。”
说干就干!
于佳佳立刻联系了陈伯和赵小满,让他们把巡检日志和影子档案也整理出来,准备一起提交给住建厅。
几天后,住建厅新一轮标准修订会议召开。
于佳佳将老爷子的手稿、陈伯的巡检日志、赵小满的影子档案汇编成册,命名为《未命名的知识》,作为附件提交给了会议。
会议上,白烨依旧是老一套,对于佳佳的“城市感知力”计划嗤之以鼻。
“你们这是用个案绑架系统!”白烨厉声说道,“这种没有科学依据的东西,怎么能作为标准?”
于佳佳平静地看着他,淡淡地说道:“我们不是要推翻现有的标准,我们只是请求,在‘合格’二字之外,留一行小字:‘如有强烈体感异常,请复核’。”
“一行小字?”白烨冷笑一声,“这不就是给那些‘神经病’开绿灯吗?!”
于佳佳没有理会他,而是看向坐在主席台上的王主任。
“王主任,我们只是希望,能给那些默默无闻的工人,一个说话的机会。”于佳佳的声音不大,却掷地有声,“他们或许不懂科学,但他们对城市的爱,比我们任何人都深沉。”
表决当日,会议室的气氛异常紧张。
王主任拿起手中的文件,环视一周,缓缓说道:“经过慎重考虑,我们决定试行‘双签制’。”
“双签制?!”会议室里响起一片窃窃私语。
“重大工程验收,除技术负责人签字外,增设‘现场感知责任人’签署栏。”王主任继续说道,“‘现场感知责任人’虽无否决权,但留痕备查。”
说完,王主任将文件递给了一旁的陈伯。
陈伯颤抖着接过文件,拿起笔,在“现场感知责任人”一栏,写下了自己的名字:
“陈伯,原管道巡检员。”
写完,他抬起头,看着在座的各位领导和专家,声音嘶哑地说道:“我不是专家,但我听过地下的呼吸。”
他的声音,像一把锤子,重重地敲击在每个人的心头。
接下来,林穗将整个过程剪辑成《手感的尽头》终章。
片尾,定格在两双手交接工具的画面:陈伯把铜丝探针交给赵小满,镜头缓缓拉远,背景是正在施工的新地铁枢纽。
画外音响起老爷子的话:“制度会忘,人不会。只要还有人肯听,城市就不会失语。”
影片播出当晚,住建部官网悄然更新动态:“城市感知哨兵计划拟纳入‘十四五’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内容”。
城市,开始倾听。
《手感的尽头》爆火,也让林穗的事业更上一层楼,这都是后话了,暂且不表。
深夜,于佳佳独自一人站在窗前,手里拿着一杯红酒,轻轻摇晃。
她看着窗外灯火辉煌的城市,眼神中带着一丝疲惫和欣慰。
“总算,没有白费功夫。”她喃喃自语道。
突然,她的手机响了起来,是秦峰发来的微信。
“佳佳,晚上有空吗?想请你喝一杯。”
于佳佳犹豫了一下,回复道:“好啊,老地方见。”
挂断电话,她换上了一身性感的连衣裙,化了一个精致的妆容,走出了工作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