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下文学小说网 > 女生言情 > 大唐储君 > 第35章 琉球建城 仿唐规制

第35章 琉球建城 仿唐规制(1 / 2)

首里城的旧址上,夯土的号子声震彻云霄。数百名琉球工匠挥着唐式夯具,将湿润的红土一层层砸实,汗水顺着黝黑的脊背滑落,在阳光下闪着光。阿麻和利站在高处,看着图纸上的城墙轮廓渐渐成形,手里的竹鞭轻轻敲击着掌心——按大唐工部的规制,这座新城要高三丈、宽两丈,设东南西北四门,城外还要挖两丈深的护城河,完全是长安县城的缩小版。

“县丞,登州送来的青砖到了!”尚巴志骑着快马奔来,铠甲在阳光下泛着冷光。他如今已是琉球县的都护副使,负责监工建城,马鞍旁还挂着一把刚从大唐换来的横刀。

阿麻和利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,十艘货船正停靠在那霸港,船夫们正将青砖卸下来,码成整齐的方块。这些青砖都是按大唐的标准烧制的,每块长一尺、宽五寸,敲上去声音清脆,比琉球本地的石头耐用十倍。

“告诉弟兄们,加把劲!”阿麻和利对着工地上的工匠们喊道,“等城墙砌好了,每人赏两尺布、十斤米!”

工匠们爆发出一阵欢呼。他们中有山南的渔民,有山北的猎户,还有被解救的海盗俘虏,以前谁也没想过能参与“建城”这样的大事。唐吏教他们用“糯米灰浆”砌砖,说这样的城墙“刀劈不开,水浸不烂”;还教他们夯土时要“三夯两踩”,连每一层土的厚度都有讲究。

建城的钱,三成来自大唐国库拨款,三成是琉球上缴的税赋返还,还有四成是百姓们自愿捐的——山南村的渔民捐了三个月的鱼获,山北村的猎户送来整张的虎皮,连学宫的孩子们都把过年时得的糖块换成了铜钱,塞进募捐的陶罐里。

“李县令说了,”阿麻和利对身边的老工匠说,“这城不只是用来防海盗的,是让咱们琉球人知道,咱们也是大唐的百姓,住的城和长安一个样。”

老工匠点点头,摸着刚砌好的砖墙,眼里满是敬畏:“以前只在唐商的画里见过长安,没想到咱们也能住上这样的城。你看这墙角的弧度,多规整!”

半年后,城墙主体完工。四座城门立了起来,东门刻着“迎旭”,西门刻着“望海”,南门刻着“纳福”,北门刻着“拱辰”,都是登州刺史亲笔题写的。城门楼上还按大唐规制,挂了铜铃,风吹过时,铃声能传到十里外的渔村。

接下来是城内布局。按长安的“坊市制”,新城被划分为八个坊:官署坊(县衙、都护府)、学宫坊、市坊(商铺)、民坊(百姓住宅)……最中央的位置,留出来建城隍庙和社稷坛——这是大唐的规矩,“城隍护城,社稷安邦”,李县令特意从长安请来道士,主持奠基仪式。

阿麻福从长安乡试回来后,也加入了建城的队伍。他虽然没考中举人,却带回了长安的《营造法式》,上面详细记载着房屋的建造标准。他指导工匠们用“抬梁式”搭建县衙的梁柱,说这样“既结实又气派”;还教他们在屋檐下刻“斗拱”,说“这是大唐的样式,看着就威严”。

“爹,你看这城隍庙的匾额,”阿麻福指着刚挂上去的“护国佑民”四个字,眼里闪着光,“等神像塑好了,咱们就能和长安百姓一样,逢年过节来祭拜,祈求风调雨顺。”

阿麻和利摸着匾额上的字,忽然想起五年前,琉球人只知祭拜山神、海神,哪懂什么“城隍”?如今,他们不仅认了大唐的神,还觉得“城隍比山神灵验”——因为唐吏说,城隍管着一城的安宁,就像大唐管着海东的太平。

新城落成那天,是琉球最热闹的日子。百姓们穿上新做的唐式衣裳,提着灯笼,从四门涌入城内。舞龙队在朱雀大街(仿长安朱雀大街)上表演,唐吏和琉球官员并肩巡视,学宫的孩子们捧着《三字经》,在城隍庙前朗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