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文涛心领神会,知道这是第一道政治考题。
他从容应答:
“王铭部长技术扎实,为人稳重,是解决方案部急需的‘压舱石’。
我已经和他深入谈过,鼓励他在技术路线决策上要敢于拍板,同时也会建立必要的专家评审机制,确保决策的科学性。
对于部门的创新活力,我会给予充分空间,但创新必须与集团战略对齐,避免资源分散。”
这个回答既肯定了王铭的价值(“压舱石”),又暗示了会给予实权(“敢于拍板”),同时强调了管控机制(“专家评审”、“战略对齐”),表明他会用制度而非个人好恶来管理,显得成熟老辣。
陈默未置可否,只是轻轻“嗯”了一声,接着又抛出一个更微妙的话题:
“思雨那丫头,以前可是个让我师父都头疼的主。
现在要管桌面云和整个办公环境的运维,直接关系到十几万员工的体验,担子不轻啊。”
提到陈思雨,他的语气带着调侃,但问题核心却直指李文涛的用人原则:
你对有明显“背景”的干部,是特殊关照,还是严格要求?
李文涛的回答更加谨慎:
“思雨经理的成长有目共睹,她对终端用户体验有天然的敏感度和极强的责任心。
任命她到这个位置,正是看中她能将这些转化为服务改进的动力。
我已经明确要求她,上任后第一份正式报告,必须是基于大数据分析的《全球员工It体验痛点及优化方案》,我要看到量化的数据和清晰的路线图。
能者上,平者让,庸者下,在集团It不会有任何例外。”
他巧妙地将陈默的“关心”引导到工作绩效上,强调“数据”和“路线图”,表明他会对陈思雨一视同仁,甚至要求更严,这恰恰是对陈默“爱徒”真正负责的表现,也彰显了自己“唯才是举”的管理原则。
听到这里,陈默嘴角的弧度更明显了一些。
他拿起茶杯,慢条斯理地喝了一口,办公室再次陷入短暂的沉默。
这次沉默,不再有试探的意味,更像是一种认可的酝酿。
放下茶杯,陈默不再绕圈子,开始触及更深层的战略布局。
“文涛,你知道为什么你是直接向我汇报而不是向董事会汇报吗?”
他抛出了这个李文涛刚刚意识到并深感后怕的关键问题。
李文涛知道这是展现自己格局的时候了,他沉吟片刻,谨慎地回答:
“我理解,陈总。
集团It是公司数字化转型的根基,更是‘渡河’成果的守护者。
它的战略重要性,决定了它需要最高决策层的直接关注和把控。
您让我直接汇报,是希望我能更准确地理解公司战略意图,确保It这步棋始终走在正确的路上,也是在关键时刻,能为我提供最坚定的支持。”
他没有提“权力”、“控制”这些敏感词,而是从“战略重要性”、“精准理解”、“坚定支持”的角度来解释。
这样既抬高了陈默的格局,也表明自己理解这份“直接汇报”背后是责任而非特权。
陈默满意地点了点头。
“你看得很透。
集团It未来会面临很多挑战,不仅仅是技术上的。
预算的博弈、与其他bG的协同、乃至来自外部的某些关注,都会更复杂。
你需要有这个通道,才能稳住阵脚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