陈思雨看着张悦的表情变化,还真是跟以前的自己一模一样。
难道这就是人这一生必须要有的经历?
她放缓了语气,像当年陈默引导她一样,说道:
“我不是否定你的想法。
恰恰相反,我认为这是个非常重要的方向。
我的建议是,你先别急着铺开。
可以牵头组织一个两三人的虚拟小组,就你刚才说的这几个点,做一个更深入的预研和沙箱测试,把数据做实,把风险点一个个列出来,并想好应对策略。
等我们有了更扎实的东西,再一起去向上面争取支持。”
这番话里既有肯定,又有指引。
设定了边界,又给予了空间和支持。
张悦认真地点了点头:
“我明白了,师父。是我想得简单了。
我回去就拉人开始做预研。”
陈思雨欣慰地笑了:
“好。需要什么资源,或者遇到解决不了的困难,随时找我。
我们现在是一个团队,你的想法,就是团队的机会。”
“我们是一个团队” —— 这句话脱口而出的瞬间,陈思雨自己都愣了一下。
这语气,这立场,何其熟悉。
曾几何时,陈默也是这样对她说的,将她个人的成长与团队发展绑定在一起,让她感受到归属感和更大的责任。
原来,师父的很多话,很多做事的方式,早已像种子一样,在她心里生根发芽。
直到她自己站在了这个位置上,这些种子才破土而出,展现出它们真正的模样。
这顿饭的后半段,气氛更加融洽。
张悦不再只是兴奋,而是开始更具体地和陈思雨讨论预研的细节。
陈思雨则耐心地听着,适时给出建议,眼神里充满了一种“过来人”的温和与了然。
看着对面侃侃而谈的张悦,陈思雨终于深刻地体会到了什么叫“养儿方知父母恩”,什么叫“角色转换后才真正理解”。
这个曾经需要她手把手教、时刻盯着的徒弟,已经长大了,开始有自己的想法,渴望更大的舞台。
而她自己,也从那个被庇护、被教导的角色,转换成了需要去庇护、去引导别人的角色。
她理解了陈默当年看她时,那份严厉背后的期待,那份“恨铁不成钢”背后的忧虑。
以及那份在她取得进步时,对方嘴上虽然不说但确确实实存在的欣慰。
师父的世界越来越广阔,离她越来越远。
但师父留下的印记,却在她成为领导者后,变得越来越清晰,越来越深刻。
可能这便是公司内部师徒制度的传承。
她端起茶杯,对张悦说:“加油,小悦。以后,看你的了。”
这句话,既是对张悦的鼓励,也像是对过去那个在陈默羽翼下成长的自己,做一次正式的告别。
从此,她要将从师父那里学到的一切,用于开拓属于自己的疆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