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37章 张居正来寻(2 / 2)

张居正听后眼前一亮,没想到还有后续的计划,这道真的得好好听听:“哦,老师,接下来的计划是什么?若是不方便说的话,那便算了。”

徐阶摇了摇头说道:“无妨,我当初也是觉得,传出去对远儿的声名不好,所以才瞒了下来。

远儿早就料到,两县如果开始以工代赈,粮食不足是定然会发生的事情。

而他接下来的计谋,便是让商人从其他地方调粮食过去。用这些粮食,买下两个县衙手中的桑田。”

张居正听后眼前一亮:“只要将这两地的桑田,都握在我们手上。届时哪怕是完成了改稻为桑,但是这些桑田产的生丝,照样是不会到江南织造局。

到时候江南制造局这边,补不上朝廷的亏空。那么这样也算是,绝了严党最后一丝生机。”

徐阶点了点头,有些惊讶的说道:“不错,景行在信中也是这样说的。说这样也可以防止两地,真的能及时产出生丝,而让严党有翻盘的机会。”

张居正点了点头说道:“若是这般的话,那此计的确可行,我也着实想不到什么更好的办法。

老师,学生的疑惑也已经明了,那学生便先回去了。”

徐阶点了点头而后说道:“也好,叔大,待会儿你写封信,问问赵贞吉是怎么想的,为何要借粮?

本来以浙江的情况,定然是要闹出一场乱子的。可没想到一个沈一石、一个赵贞吉。将我们的谋划,破坏的一干二净。

还好远儿在浙江力挽狂澜,趁着局势还没有彻底败坏,及时想到了破解之法。”

张居正点了点头,他也有些疑惑,他的这个师兄,为什么会违背徐阶的意思?

“是,学生知道了!”张居正说完,便起身向着门外走去。

等到屋内,只剩徐阶父子俩的时候,徐璠这才冷哼一声说道:“老爹,你还叫他过来做什么?这张居正就是个叛徒,混在我们中间,还和严党不清不楚的。”

“好了,以后这种话就别说了,影响你的师兄弟感情。”徐阶瞥了徐璠一眼,冷哼了一声说道:

“叔大去严党那边,也只是虚与委蛇罢了。更何况朝堂之间,怎么可能分的那般清楚?”

张居正不愧是历史上有名的权臣,权谋手段也甚是高超。

自己刚入朝廷便拜在徐阶门下,被徐阶当成清流下一任领袖培养。

入了朝廷没多久,又获得了严世蕃的看重,时常参加严党的聚会,被严党那边也看成了自己人。虽然没有混到核心的位置,但是也算是外围成员之一了。

去年被徐阶抬到国子监二把手的位置上,很快就以自己的能力,获得了国子监一把手,也就是高拱的认可。

这种脚踏三条船,还让三条船的人都认可他。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的。不愧是能掌权十多年,甚至压下了封建皇权。

………

这种别人家的孩子,自然是会被徐阶经常拿出来,反复鞭策徐璠。

在这样的对比之下,徐璠能对张居正有好脸色,那才真有鬼了。

“好了好了,我以后不说了就是,不过老爹,你可要将眼睛擦亮些。可别养出了个什么,吃里扒外的白眼狼。”徐璠看见徐阶的脸色越来越阴沉,连忙转移了话题:

“对了,远儿说的参一股的事情,你考虑的如何了?咱们家要不要参与进去?”

徐阶听后皱了皱眉头,说道:“你将远儿说的计划再说一遍,我再好好考虑考虑。”

徐璠点了点头,从怀中掏出了一份信件,开始读了起来:

“师父、师祖尊鉴:

远儿遥拜,恭祝二位尊体安康。浙江之地,形势错综复杂,然有赖二位护佑,诸事顺遂。今有一事,远儿拿不定主意,欲烦二位斟酌一二。

远儿核算,若行以工代赈之策,浙江所筹之粮,恐难敷两县之需。届时,此策恐成泡影,远儿亦难免受其累。

故远儿欲多筹粮米运往浙江,然此次不能仰仗朝廷,而需借助商贾之力。

两县由县衙牵头开垦之桑田,在粮荒之前,或有积储。届时可组商队,以粮易之。荒年之际,物价低廉,此乃千载难遇之良机。

购得桑田后,可令江南织造局无丝可用,我等亦可囤货居奇,待价而沽。

倭寇渐平,海路畅通,西洋商贾必将云集,丝绸之需必将大增。彼时,生丝之价必数倍于今,我等掌控产地,即可掌握议价之权。

不知二位尊长,对远儿所言,以为如何?

恭请金安!

徒孙王远谨上”

听完之后,徐阶沉吟了片刻随后点头说道:“可,远儿所说的确甚是有道理,此事便由你亲自去安排吧。”

徐璠兴奋的点了点头,最后迟疑了一下问道:“老爹,那咱们家出多少银钱?要占多少土地?”

“这些年,我没有看着,老家的人囤了不少土地吧,你要春儿回一趟家,把家里能处理的都处理掉。

看看能弄多少银子,将钱银都给远儿,让他看着安排便是。”徐阶想了想,决定将老家那些投献的土地和其他的土地,都给处理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