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09章 严嵩老矣(2 / 2)

严嵩确乎老了!

在大殿上站了没多久,汗水便漫过长寿眉,糊住双目。看向那端坐着的嘉靖,此时也越发模糊了起来。

“去岁腊月未下雪。今岁入伏,已十几日未刮风。朕命汝去问钦天监,他们有何解释?”嘉靖的声音传入严嵩的耳朵,忽远忽近,若有若无。

平素设坛修醮之际,君臣对话,嘉靖常赐严嵩坐于矮墩之上。

如此酷热之日,又连夜召之,却令其站立答话,十载以来,此乃头一遭。严嵩不明其故,然已敏锐察觉圣眷渐衰,也是心中惶恐不已。

不过严嵩终归是严嵩,未思今日的境遇,立刻抓住嘉靖的问话,缓缓回道:“回陛下,臣并没有去询问!”

嘉靖皱了皱眉问道:“为何如此?”

严嵩跪了下来,重重地磕了个响头说道:“天象之事,非臣子可妄议。陛下乃天子,事关天象,唯陛下可召钦天监亲问!”

“那你的意思是,去岁无雪,今岁无风,皆乃朕一人的过失?”嘉靖的话语,似从远方吹来的寒风,猛烈的灌入严嵩的耳中。

严嵩虽年已八十,不过依然尚有内力,竟然又是狠狠的磕了两个头:“《尚书》有云:三年丰,三年歉,六年一小灾,十二年一大灾。天象自尧舜之时便如此。丰年存粮以备荒,荒年赈济灾民,此乃臣等之罪责。”

见到严嵩如此年岁,此刻跪地,帽袍皆湿,答话之际,仍然竭力维护圣名。嘉靖的心,顿然又软半分,似忆起严嵩这二十载的辛劳,遂默然不语。

黄锦自然是清楚嘉靖的想法,立刻就上前搀扶:“阁老,皇爷并未命你跪下,毕竟八十的人,还是起身答话吧。”

严嵩借回家搀扶的力量,站起身来。

黄锦又望向嘉靖。

嘉靖这才瞥了一眼旁边的矮墩。

黄锦连忙搬过矮墩,恭敬的说道:“阁老,皇爷赐你坐呢。”

严嵩汗湿双目,模糊不清,不过还是立刻道歉:“臣谢皇上。”

嘉靖不再绕弯子了,直接就开始询问:“你方才言丰年备荒,荒年赈灾,浙江被淹的二县,情形如何?”

严嵩听到这个问题,立刻就有一些冷汗冒出来了,但还是硬着头皮回道:“正依‘以改兼赈’的方略,一边赈济灾民,一边施行改稻为桑的国策。”

嘉靖缓缓望向黄锦,黄锦此时也是淳厚地望着嘉靖。

嘉靖眯了眯眼睛,意有所指的说道:“你且回去问问严世蕃,浙江的事情究竟进展如何,回头再来回朕的话。”

严嵩自知不妙,但还是立刻回应:“是。”

黄锦引着严嵩,向纱幔外走去。

嘉靖望着严嵩龙钟的背影,目光也有些茫然了。

关殿门的声响起,片刻,黄锦这才折回。

“严嵩老矣,底下的事难以管顾了。”嘉靖沉默了片刻突然说道。

黄锦也在一旁附和道:“有些事确也难为他。”

嘉靖叹了口气,看向那层层帷幕,也不知嘉靖想透过这层层迷雾,看到什么。

“且看他明日如何回话。严世蕃若不孝,便忠不到何处。打着织造局的牌子去买灾民的田,若乃严世蕃的主意,明日严嵩自会请罪。”

黄锦也是点头说道:“奴才料想也是如此。严嵩一请罪,便立刻明发‘邸报’,通告各省。”

“还有你去告诉吕芳,他管着的那些奴才,也不如往昔晓事了。”嘉靖说着又生起气来,“你方才说过,杨金水会在那里想法子,取下织造局的灯笼。

灯笼虽取下,然宫里的名声已败坏出去。如何挽回?速告知那个奴才,他若坏了朕的名声,便将自己的脑袋挂到粮船上去!”

黄锦立刻点头:“奴才即刻派人去告知他。”

嘉靖想了想,又补充道:“派锦衣卫的人去。着便服,替朕在浙江盯着。此次看样子得抓几个人了。”

“奴才明白。”

“嗯!”突然嘉靖收回了目光,死死的盯着黄锦问道:“狗奴才我且问你,今日这些话是谁教你讲的?”

黄锦知道瞒不住,立刻跪下求饶道:“皇爷饶命!皇爷饶命!是吕芳白日来寻奴才,说是裕王的吩咐,都在想着裕王的面子,所以才说的!”

“哼!”嘉靖冷哼了一声,语气冷冽的说道:“若有下次,你就不要在朕身旁了,替朕去守吉壤吧!”

“奴才知道了!奴才不敢有下次!”

~~~~~

浙江淳安县。

省府州县,规模虽异,不过牢房规制大同小异。

皆是一副甬道幽幽,铁栅凛凛,石墙砥地的模样。且牢房通道出口,必有值房。

不过如今的淳安县大牢的值房,规格骤然提升,竟成海瑞暂居的签押之所。

牢外兵卒林立,海瑞却严令不得入内。守于此处者,乃淳安县的差役,皆挎刀而立,于门口护卫。

海瑞独自坐在,临时搬来的大案前,静心翻阅前任所留账册案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