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日后的章台宫小廷议,同样波澜暗涌。
丞相李斯捻须沉吟,首先肯定了设立文官散爵的远见,认为此举可极大笼络关东士子之心,巩固统治基础。
但亦谨慎提出需防范文爵泛滥,冲击以军功为本的国策。
通武侯王贲则对军功爵的细分表达了忧虑。
“太子殿下,军中将士,搏命沙场,所求不过封妻荫子,光耀门楣。
此番细分,又设降等继承,恐寒了将士之心,动摇军心士气啊。”
他身后的几位军方重臣亦纷纷点头。
太子嬴昭早有准备,从容应对:“通武侯所言,乃老成谋国之言。
然,正因军功得来不易,浸透鲜血,更需确保其传承不失本色,激励后世子孙效忠国家,而非躺在祖辈功劳簿上坐享其成,乃至堕落无能,反辱没先人英名。
‘勋爵’重赏个人勇武,即时兑现,足以慰藉士卒。
‘世爵’贵在传承,然亦需后代奋进,方保家门不坠,此正为保全将门荣耀之长策。
至于武官阶与爵位分离,正是为了专其职,明其责,使能者居其位,避免尸位素餐。
譬如,一猛将或可得高‘勋爵’厚赏,但若不通兵法,未必能胜任高阶‘武官’。
反之,一良将或许‘世爵’不高,但凭其才能,亦可掌大军,建功立业。
两者并行不悖,相辅相成,实为强军之道。”
王贲闻言,沉吟半晌,觉得其中确有道理,尤其是防止后代子孙堕落这一点,触动了他作为将门掌门人的隐忧,遂拱手道:“殿下思虑周详,老臣暂无疑问,容后再细思之。”
而关于宗室考绩封爵与五代改姓之议,则遭到了宗正嬴樛的强烈反对。
几乎声泪俱下,言及此举无异于自绝于先祖,背弃血脉亲情。
太子嬴昭则据理力争,以周室衰微、诸侯割据为鉴,强调唯有自强方能真正保全宗室,而非依靠虚无的祖荫。
始皇嬴政始终端坐主位,静听各方争论,只在关键处出言引导或定调。
经过数轮密议,政策框架在李斯等人的补充细化下,逐渐清晰、完善。
最终,始皇嬴政一锤定音:“变革之要,在于奖掖实干,抑制虚浮,强化集权。
太子之策,方向无误。
具体条目,可再斟酌,然大朝之上,需力排众议,推行天下!”
再三开小廷议商讨完善后,终于时机成熟。
这一日,大朝会,咸阳宫大殿庄严肃穆,百官依序而立,旌旗无声。
太子嬴昭稳步出班,清朗的声音回荡在穹顶之下:
“启奏父皇!
儿臣近日观政察势,深感欲求帝国万世永固,非仅凭赫赫武功,亦需文治昌明,赏罚分明,使天下英才无论文武,皆能各尽其用,各得其所,使功臣之后奋进不懈,使宗室子弟成为栋梁。
故儿臣殚精竭虑,草拟《爵位革新策》一部,伏请父皇与诸位臣工审议!”
尽管此前已有风声泄露,但太子在如此正式场合明确提出,仍引起殿中一阵压抑不住的骚动与低议。
太子嬴昭面无惧色,将细化军功爵、设立文官散爵、创建宗室考绩封爵制等核心内容,以及其中关键的“降位继承”、“职爵分离”、“严格考核”与“五代改姓”原则,再次条分缕析,一一阐明。
这些其实天幕隐隐有透露过是太子嬴昭当政后推行的,但不想,太子殿下竟然在陛下在位的时候就提出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