乡村田野,耕作间隙,农夫们也在议论。
“韩信?好像听说是咱淮阴那边的人?”
“对啊!以前还受过胯下之辱呢,没想到能有今天!”
“所以说啊,人不可貌相,海水不可斗量。谁能想到呢?”
“公主殿下真是心善,救了他,还……嘿嘿。”
“别瞎说!那是天定的姻缘!”
……
羡慕、嫉妒、好奇、质疑、惊叹、感慨……种种复杂的情绪在帝国各地、各个阶层中疯狂蔓延、发酵。
韩信这个名字,一夜之间,从一个或许只在军中小范围知晓,或在家乡有些许恶名的落魄士子,变成了大秦朝野上下、市井乡野之间,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热议焦点。
无数双眼睛,或明或暗,或带着善意的好奇,或带着恶意的审视,或带着功利的算计,开始不约而同地投向了帝国南疆,投向了那个此刻还只是一位领着数百兵卒、职位低微的普通校尉的“未来兵仙”的身上。
时光荏苒,转眼距那场震撼人心的天幕直播已过去两月有余。
苍穹之上,那片曾展现未来瑰丽图景的光幕再未出现画面,仿佛只是悬浮于帝国上空的一场集体幻梦。
章台宫后殿,夜漏更深,唯闻铜壶滴答。
烛火将两道对坐的身影拉长,投在绘有九州舆图的屏风之上。
太子嬴昭敛襟跪坐,将精心撰写的奏折郑重呈于御案之上。
经过两年多的历练,他俊美面容上,更多了一种专注于国事的锐气与担当。
“父皇,天幕神异,虽暂隐去,然其所展未来之局,应该是文武并举,人才辈出。”
太子嬴昭的声音在寂静的殿中显得格外清晰。
“我大秦当下,军功授爵虽为立国之基,激励万千将士效死,然于文治一端,虽然有了此前的变革,有了些进展,但赏功体系稍显薄弱,天下士子之心,或未能尽收。
且军功爵传承,日久或生弊病。
宗室子弟,亦需更明确之进身阶梯。
故儿臣不揣冒昧,草拟此《爵位革新策》初稿,伏请父皇圣览斧正。”
始皇帝嬴政,玄衣常服,未戴冕旒,更显面容冷峻。
他并未立即回应,只是伸出修长有力的手指,缓缓展开奏折,目光如鹰隼般扫过其上密密麻麻的秦篆。
殿内只余奏折翻动的细微声响与烛火偶尔的噼啪。
太子嬴昭屏息凝神,等待着父亲的评判。
良久,始皇嬴政抬起眼,目光深邃如渊:“昭你细细说来。”
“诺!”
太子嬴昭精神一振,知父皇已生兴趣,遂条分缕析,侃侃而谈。
“儿臣之策,核心有三。
其一,于军功爵之外,另立文官散爵体系。
拟设‘光禄’、‘中散’、‘朝议’等大夫号。
依文臣于治国安民、典章制度、教化四方之功绩定品阶,享相应俸禄、礼遇,并可荫及子孙优先入学、入仕。
然,此等文爵,止于荣身,不可世袭,旨在使天下读书人知有所求,励精图治,而非仅汲汲于军功一途。”
始皇嬴政微微颔首,不置可否:“其二?”
“其二,细化现行军功爵等,明晰赏功与任职之别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