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下文学小说网 > 女生言情 > 古典白话合集 > 第七十九回 归女乐黎弥阻孔子 栖会稽文种通宰嚭

第七十九回 归女乐黎弥阻孔子 栖会稽文种通宰嚭(2 / 2)

上卿赵鞅有个族侄名叫赵午,被封在邯郸。赵午的母亲是荀寅的妹妹,所以荀寅称赵午为外甥。早年,卫灵公与齐景公合谋背叛晋国,晋国的赵鞅率领军队讨伐卫国,卫国惧怕,进贡了五百户人口谢罪,赵鞅将这些人留在邯郸,称为 “卫贡”。不久后,赵鞅想把这五百户人口迁移到晋阳充实人口,赵午担心卫人不服,没有立即听从命令。赵鞅对赵午违抗自己的命令十分恼怒,便将赵午诱骗到晋阳,将其杀死。荀寅对赵鞅私自杀死自己的外甥极为愤怒,于是与士吉射商议,打算一起讨伐赵氏,为邯郸的赵午报仇。

赵氏有个谋臣叫董安于,当时正为赵氏镇守晋阳城。他听闻范氏和中行氏的阴谋后,特意赶到绛州,对赵鞅说:“范氏和中行氏正和睦相处,一旦作乱,恐怕难以控制,主君应该提前做好防备。” 赵鞅说:“晋国有法令,挑起祸端的人必定会被诛杀,等他们先发动,我们再应对也不迟。” 董安于说:“与其让众多百姓受害,不如我独自赴死。如果发生变故,我来承担责任。” 赵鞅没有同意。董安于便私下准备好兵器铠甲,以防不测。

荀寅和士吉射在众人面前宣扬道:“董安于整治兵器,是要加害我们。” 于是,他们联合出兵讨伐赵氏,包围了赵氏的宫室。幸好董安于早有防备,率领士兵杀出一条血路,保护赵鞅逃奔到晋阳城。为了防备范氏和中行氏前来攻打,赵鞅修筑堡垒坚守。

荀跞对韩不信和魏曼多说:“赵氏是六卿之首,荀寅和士吉射不经过国君的命令就擅自驱逐他,晋国的政权恐怕要落入这两家之手了。” 韩不信说:“为何不以挑起祸端为由,将他们一并驱逐呢?” 于是,三人一同向晋定公请求,各自率领家族的军队,侍奉定公讨伐范氏和中行氏。荀寅和士吉射全力抵抗,但无法取胜。士吉射谋划劫持定公,韩不信立刻派人在街市上呼喊:“范氏和中行氏谋反,要来劫持国君!” 百姓们相信了这番话,各自拿起兵器,前来救援定公。韩、赵、魏三家借助百姓的力量,击败了范氏和中行氏的军队。荀寅和士吉射逃奔到朝歌,发动叛乱。

韩不信向定公进言:“范氏和中行氏才是挑起祸端的罪魁祸首,如今已经将他们驱逐。赵氏世代为晋国立下大功,应该恢复赵鞅的职位。” 定公对韩不信的话言听计从,于是从晋阳召回赵鞅,恢复了他的爵位和俸禄。

梁婴父想要取代荀寅成为卿,荀跞将此事告知赵鞅。赵鞅询问董安于的意见,董安于说:“晋国之所以祸乱不断,就是因为政令出自多个门户。如果立梁婴父为卿,就等于又多了一个荀寅!” 赵鞅于是没有听从荀跞的建议。梁婴父十分恼怒,知道是董安于从中作梗,便对荀跞说:“韩氏和魏氏与赵氏结党,智氏(荀跞家族)的势力就孤单了。赵氏所依仗的,是他的谋臣董安于,为何不除掉他呢?” 荀跞问道:“用什么办法除掉他呢?” 梁婴父说:“董安于私自准备兵器铠甲,从而引发了范氏和中行氏的变乱。如果论及挑起祸端的罪魁,董安于才是首恶。”

荀跞按照梁婴父的说法,去责备赵鞅,赵鞅十分害怕。董安于说:“我之前就已经做好了以死殉主的准备。我死了能让赵氏平安,那么死就比活着更有价值。” 于是,董安于退下后便上吊自杀了。赵鞅将他的尸体陈列在街市上,派人告知荀跞:“董安于已经伏罪了。” 荀跞这才与赵鞅结盟,双方约定互不侵害。赵鞅私下在家族宗庙中祭祀董安于,以报答他的功劳。

荀寅和士吉射长期占据朝歌,那些背叛晋国的诸侯,都想借助他们的力量来危害晋国。赵鞅多次兴兵攻打,齐国、鲁国、郑国、卫国派遣使者运送粮食、资助兵力,以救援范氏和中行氏,赵鞅始终未能攻克。直到周敬王三十年,赵鞅联合韩氏、魏氏、智氏三家的军队,终于攻下朝歌。荀寅和士吉射逃奔到邯郸,之后又逃到柏人。不久,柏人城也被攻破,他们的党羽范皋夷和张柳朔都战死;豫让被荀跞的儿子荀甲俘虏,荀甲的儿子荀瑶请求饶他一命,豫让于是成为智氏的家臣。荀寅和士吉射最终逃奔到齐国。可怜荀林父历经五代传到荀寅,士蒍历经七代传到士吉射,他们的祖宗都是晋室的得力大臣,子孙却贪婪骄横,最终导致宗族覆灭,实在是可悲啊!晋国的六卿从此只剩下赵、韩、魏、智四卿。这都是后话。髯仙有诗叹道:“六卿相并或存亡,总是私门作主张;四氏瓜分谋愈急,不如留却范中行。”

周敬王二十六年春二月,吴王夫差早已结束守丧,他在太庙祭告祖先之后,发动了全国的兵力,任命伍子胥为大将,伯嚭为副将,从太湖取水路攻打越国。越王勾践召集众大臣商议对策,准备出兵迎敌。

大夫范蠡,字少伯,出列上奏说:“吴国因国君之死深感耻辱,发誓要报仇,至今已有三年。他们士气高昂,齐心协力,实在难以抵挡。我们应该收兵坚守,采取防守策略。” 大夫文种,字会,也上奏道:“依我愚见,不如用谦卑的言辞向吴国谢罪求和,等他们退兵之后,我们再从长计议。” 勾践却说道:“二位大夫一个说坚守,一个说求和,都不是最好的计策。吴国是我们世代的仇敌,如今他们来讨伐,我们若不与之一战,会被认为我们没有作战的能力。” 于是,勾践发动了国内所有的壮年男子,共计三万人,在椒山之下迎战吴军。

刚开始交战时,吴军稍稍后退,双方大概死伤了百余人。勾践见形势有利,便乘胜追击,大约前行了数里,正好遭遇夫差的大军,两下里摆开阵势,展开了一场大战。夫差站在船头,亲自击鼓,以此激励将士,吴军的士气顿时提升了十倍。忽然,北风大作,波涛汹涌,伍子胥和伯嚭各自乘坐着余皇大舰,顺着风势扬帆而下,他们都使用强弓劲弩,箭像飞蝗一样射向越军。越军迎着风,难以抵挡,大败而逃,吴军兵分三路追击。越国将领灵姑浮的战船翻覆,他溺水而亡,胥犴也中箭身亡,吴军乘胜追击,杀死的越军不计其数。

勾践逃到固城坚守,吴军将固城重重包围,断绝了越军的取水通道。夫差得意地说:“不出十天,越军都会渴死。” 可他没想到,山顶上自有灵泉,泉水中还有肥美的嘉鱼。勾践命人捕捞了数百条鱼,送给吴王,吴王大为吃惊。勾践留下范蠡坚守固城,自己率领残兵,趁机逃到了会稽山。他清点了一下士兵和武器的数量,只剩下一千多人,不禁叹息道:“自从先君将国家托付给我,三十年来,从未遭受过如此大败!真后悔没有听从范大夫和文大夫的建议,才落到这般田地。”

吴军对固城的进攻越发猛烈,伍子胥在右边扎营,伯嚭在左边扎营,范蠡一天之内多次派人告急。越王十分惊恐。文种献上一计:“现在情况危急!趁现在去求和,或许还来得及。” 勾践说:“要是吴国不答应求和,该怎么办?” 文种回答道:“吴国的太宰伯嚭,此人贪财好色,嫉妒有功劳和才能的人,他与伍子胥同朝为官,但志趣不合。吴王敬畏伍子胥,却亲近伯嚭。如果我们私下前往太宰的营帐,讨得他的欢心,与他定下求和的约定,太宰在吴王面前进言,吴王没有不听的。即使伍子胥知道后阻拦,也来不及了。” 勾践问:“你去见太宰,拿什么作为贿赂?” 文种说:“军中最缺乏的就是女色。如果能找到美女献给他,上天要是保佑越国,伯嚭应该会听从我们。”

于是,勾践连夜派使者回到都城,让夫人在宫中挑选了八位容貌出众的女子,精心打扮一番,再加上二十双白璧、千镒黄金,趁夜前往太宰的营帐,求见太宰。伯嚭一开始想拒绝,只是派人去打探他们的来意,听说有礼物献上,便召他们进去。伯嚭傲慢地坐着等待。文种跪下说道:“我们的国君勾践,年幼无知,不懂得如何侍奉大国,因此得罪了贵国。如今我们国君悔恨不已,愿意举国上下都成为吴国的臣子。但又担心大王怪罪,不接受我们,知道太宰凭借着崇高的功德,在外是吴国的坚固屏障,在内是大王的心腹重臣。我们国君派我这个下臣文种,先在辕门外叩首,借助太宰的一言之力,让我们国君能得到大王的庇护。这点微薄的礼物,只是略表心意,今后还会源源不断地送来。” 说完,将礼单呈上。

伯嚭仍然装作生气地说:“越国眼看就要灭亡了,越国所有的东西,何愁不归吴国所有?你用这点小东西来贿赂我,是什么意思?” 文种又进一步说:“越国的军队虽然战败了,但是据守会稽山的,还有五千精兵,足以再打一仗。要是这一仗打不赢,我们就会把库藏的财物全部烧毁,国君也会逃到别的国家,像当年楚国那样图谋复国,吴国怎么能轻易得到越国呢?即使吴国最终得到了越国,可大部分的利益都归了王宫,太宰和各位将领,不过是瓜分其中的一小部分。哪比得上促成越国求和,我们国君表面上是归服于大王,实际上是归服于太宰。今后每年春秋两季的进贡,不先进入王宫,而是先送到太宰府上,这样太宰就能独占越国的全部利益,各位将领都无法与之相比。况且困兽犹斗,越国要是背城一战,还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不可预测的事情呢。”

这一番话,说到了伯嚭的心坎里,他不知不觉点头微笑。文种又指着礼单上所列的美女说:“这八个人,都来自越国宫廷,如果民间还有比她们更美的,我们国君要是能回到越国,一定会尽力搜寻,供太宰使唤。” 伯嚭站起身来说:“大夫舍弃右边伍子胥的营帐,来到我左边的营帐,是因为知道我不会乘人之危、伤害别人。我明天就带你们去见我们大王,决定这件事。” 于是,伯嚭收下了所有的礼物,把文种留在营帐中,以宾主之礼相待。

第二天一早,两人一同前往中军大帐,去见夫差。伯嚭先进去,详细说明了越王勾践派文种前来求和的意思。夫差勃然大怒,说:“越国与寡人有不共戴天之仇,怎么能答应他们求和呢?” 伯嚭回答道:“大王难道不记得孙武说过的话吗?‘兵器是凶器,只能暂时使用,不能长久依赖。’越国虽然得罪了吴国,但他们已经表示臣服了。他们的国君愿意成为吴国的臣子,他的妻子愿意成为吴国的妾室,越国的珍宝古玩,都将全部献给吴国宫廷。他们向大王所求的,仅仅是保存宗庙祭祀的一线生机而已。接受越国的投降,我们能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,赦免越国的罪过,大王能获得显赫的名声。名利双收,吴国就可以称霸诸侯。要是一定要用尽兵力去消灭越国,那勾践将会烧毁宗庙,杀死妻子儿女,把金玉沉入江中,率领五千敢死之士与吴国决一死战,难道大王身边的人就不会受到伤害吗?与其杀死这些人,不如得到这个国家更有利。” 夫差问:“现在文种在哪里?” 伯嚭回答:“正在帐外等候宣召。”

夫差于是命文种进帐相见。文种跪着向前,再次重申之前求和的说法,言辞更加谦卑恭顺。夫差问:“你们国君愿意做寡人的臣妾,能跟随寡人回到吴国吗?” 文种叩头说:“既然做了臣妾,生死都由大王决定,怎么敢不到大王身边侍奉呢!” 伯嚭说:“勾践夫妇愿意来吴国,吴国名义上是赦免了越国,实际上已经得到越国了,大王还有什么可求的呢?” 夫差于是答应了越国的求和。

很快有人到右边的营帐,把这个消息报告给伍子胥。伍子胥急忙赶到中军大帐,看见伯嚭和文种站在吴王旁边。伍子胥满脸怒气,问吴王:“大王已经答应越国求和了?” 吴王说:“已经答应了。” 伍子胥连叫:“不可,不可!” 吓得文种倒退了几步,静静地听他说话。

伍子胥劝谏道:“越国与吴国相邻,两国势不两立。如果吴国不消灭越国,越国必定会消灭吴国。秦国和晋国,我们即使攻打并战胜了它们,得到它们的土地,也无法长期居住,得到它们的车辆,也不适合我们乘坐。但如果攻打越国并取胜,越国的土地我们可以居住,越国的船只我们可以使用,这对国家社稷大有好处,不能放弃。何况还有先王的大仇,不消灭越国,怎么对得起在庭中立下的誓言呢?” 夫差被说得无言以对,只是用眼睛看着伯嚭。

伯嚭上前奏道:“相国的话错了!先王建国,水陆疆土都有分封,吴越之地适合水路作战,秦晋之地适合陆地作战。如果因为越国的土地能居住、船只能使用,就说吴越两国不能共存,那么秦、晋、齐、鲁都是陆地国家,它们的土地也能居住,车辆也能使用,难道这四个国家也要合并成一个国家吗?如果说先王的大仇不可赦免,那么相国对楚国的仇恨更深,当初为什么不干脆消灭楚国,却匆忙答应楚国求和呢?如今越王夫妇都愿意到吴国服役,这与楚国仅仅接纳芈胜的情况大不相同。相国自己做忠厚的事,却让大王背负刻薄的名声,忠臣不应该这样。”

夫差高兴地说:“太宰说得有道理,相国暂且退下,等越国的贡品送来的时候,会分一些给你。” 伍子胥气得脸色像土一样难看,叹息道:“我真后悔没听被离的话,和这个奸臣共事!” 口中恨恨不已。他只得走出幕府,对大夫王孙雄说:“越国用十年时间繁衍人口、积聚财富,再用十年时间训练百姓、施行教化,不过二十年,吴国的宫殿就要变成一片沼泽了。” 王孙雄对此并不十分相信。伍子胥满怀愤怒,回到了自己右边的营帐。

夫差让文种回去回复越王,再次到吴军营地表示感谢。夫差询问越王夫妇前往吴国的日期,文种回答说:“我们国君承蒙大王赦免,没有被诛杀,想暂时回国,把所有的玉帛、子女都收集起来,献给吴国,希望大王能稍微宽限一些时间。如果我们国君背信弃义,又怎么能逃脱大王的惩罚呢?” 夫差答应了,于是约定五月中旬,越王夫妇到吴国称臣。夫差派王孙雄押着文种一同回到越国,催促他们起程。太宰伯嚭率领一万士兵驻扎在吴山等候,如果越王过期不到,就灭掉越国回去复命。夫差则率领大军先行回国。那么,越王究竟是如何前往吴国的呢?且看下回分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