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下文学小说网 > 女生言情 > 古典白话合集 > 第七十八回 比丘怜子遣阴神 金殿识魔谈道德

第七十八回 比丘怜子遣阴神 金殿识魔谈道德(2 / 2)

比丘一国非君乱,小子千名是命讹。

行者因师同救护,这场阴骘胜波罗。

当夜三更时分,众神把鹅笼摄到各处妥善安置。

行者按下祥光,径直来到驿庭上,只听见唐僧他们三人还在念 “南无救生药师佛” 呢。他心中暗自高兴,走上前去说:“师父,我回来了。这阴风刮得怎么样?” 八戒说:“好厉害的阴风!” 三藏问道:“那救孩子的事,怎么样了?” 行者说:“都已经一一救出去了,等我们启程的时候再送回来。” 长老连连道谢,这才安心就寝。

天亮了,三藏从睡梦中醒来,整理好行装后说道:“悟空,我趁早上早朝,去倒换关文。” 行者说道:“师父,您独自前去恐怕不太妥当。老孙陪您一同前往,顺便看看那国丈是正是邪。” 三藏说:“你去的话恐怕不懂行礼,国王会怪罪。” 行者回答:“我不现身,暗中跟着您,权当保护您。” 三藏听了十分欢喜,吩咐八戒、沙僧看守行李和马匹。刚要迈步出发,驿丞又前来相见。只见长老今日的打扮与昨日大不相同,显得格外庄重:

身上穿着一领锦襕异宝佛袈裟,头戴金顶毘卢帽。手中拿着九环锡杖,胸中藏着一点神秘的神光。通关文牒紧紧带在身上,包裹在锦套中缠好。走起路来就像阿罗汉降临世间,容貌宛如活佛一般。

驿丞与三藏行过礼后,凑近三藏耳边低声叮嘱,让他千万别管闲事。三藏点头表示知晓。大圣闪身躲在门旁,念动咒语,摇身一变,化作一只蟭蟟虫,“嘤” 的一声,飞到了三藏的帽檐上。师徒二人出了馆驿,直奔朝中而去。

到了朝门外,见到黄门官,三藏赶忙施礼说道:“贫僧是从东土大唐前往西天取经的僧人。如今到了贵地,理应倒换关文。希望能面见陛下,恳请您帮忙转奏。” 黄门官果然进去传奏。国王听闻,高兴地说:“远方来的僧人,必定有高深的道行。” 便下令请进来。黄门官再次奉旨,将长老请入宫中。长老在台阶下朝见完毕,国王又请他上殿赐座。长老谢恩后坐下。只见那国王面容憔悴,精神萎靡,抬手作揖时动作迟缓,开口说话时声音断断续续。长老将文牒呈上,国王眼神昏花,看了又看,才拿起宝印盖上花押,递给长老。长老收好关文。

国王正打算询问取经的缘由,这时当驾官突然奏道:“国丈爷爷来了!” 国王立刻扶着身边的小宦官,挣扎着离开龙床,躬身迎接。长老见状,急忙起身,侧身站在一旁。回头望去,只见一个老道者,从玉阶前摇摇晃晃地走进来。那老道的模样是:

头上戴着一顶淡鹅黄九锡云锦纱巾,身上穿着一领筯顶梅沉香绵丝鹤氅。腰间系着一条纫蓝三股攒绒带,脚下穿着一对麻经葛纬云头履。手中拄着一根九节枯藤盘龙拐杖,胸前挂着一个描龙刺凤团花锦囊。面色光洁,胡须在颔下飘动。眼睛里闪烁着金色的光芒,长长的眉毛超过了眉梢。走起路来仿佛有云跟随脚步,周身萦绕着缥缈的香雾。台阶下的众官员都拱手相迎,齐声高呼国丈进入朝堂。

国丈来到宝殿前,并不行礼,昂首阔步,径直走上殿去。国王欠身说道:“国丈今日来得真早,令朕欣喜。” 说着便请国丈在左手的绣墩上就座。三藏向前一步,躬身施礼道:“国丈大人,贫僧向您问讯了。” 国丈却端坐在那里,并不回礼,转而面向国王问道:“这个僧人从何而来?” 国王回答:“是东土唐朝派往西天取经的。现在来倒换关文。” 国丈笑着说:“西方之路,黑暗无边,有什么好的!” 三藏说道:“自古以来,西方乃是极乐胜境,怎么会不好呢?” 国王问道:“朕听说上古有这样的说法:‘僧是佛家弟子。’但不知做僧人能否不死,信奉佛教能否长生?” 三藏听了,急忙合掌回应道:

“作为僧人,应摒弃一切尘世杂念;领悟佛性之人,心中万物皆空。拥有大智慧之人悠然自得,淡泊于无生无灭的境界;玄机暗藏,逍遥于寂静涅盘之中。三界空灵则诸事皆安,六根清净则烦恼皆除。若要坚定地觉悟,必须认识本心:心若纯净,则能独自洞察一切;心若被尘世沾染,则会被万千境界侵扰。人的真实容貌并无增减,生前便能知晓;虚幻的表象虽有形状,终究会消亡,何必去追求那些身外之物?打坐修行,是进入禅定的根源;布施恩惠,是修行的根本。真正有智慧的人看似笨拙,知晓凡事应顺应自然;善于谋划的人并不依靠算计,必须放下一切。只要心中坚定不移,各种修行自然圆满;若说采阴补阳,那纯粹是荒谬之语,服用丹药以求长寿,也不过是虚假之言。只要能彻底抛弃尘世的一切因缘,让万物皆空。保持纯净寡欲的心境,自然能够享有无穷无尽的寿命。”

国丈听了,付之一笑,用手指着唐僧说道:“呵!呵!呵!你这和尚满口胡言!在寂灭的境界中,虽要领悟佛性,但你却不知那佛性该如何寂灭!枯坐参禅,不过是盲目地修行。俗话说:‘坐,坐,坐!你的屁股破!被火煎熬,反而会招来灾祸。’你更不懂我这修仙之道:

修仙之人,骨骼坚韧清秀;通达大道之人,精神最为灵妙。带着箪瓢进山拜访友人,采集各种草药济世救人。采摘仙花装饰斗笠,折断香草铺设床铺。歌唱时鼓掌欢笑,舞蹈后卧于云端。阐扬道法,传播太上老君的正教;施符水,消除世间的妖氛。夺取天地的灵秀之气,采集日月的精华。调和阴阳使丹药凝结,按照水火规律使灵胎凝聚。十六岁时阴气渐消,恍恍惚惚;二十七岁时阳气渐长,幽深玄妙。顺应四季采集药物,经过九次修炼使丹药炼成。骑着青鸾飞升紫府,驾着白鹤前往瑶京。观赏满天的绚丽光彩,表达对妙道的虔诚。相比你那静禅的佛教,寂灭阴神,涅盘后只留下臭皮囊,还无法超脱凡尘!在儒释道三教之中,唯有道是无上的上品,自古以来,只有道被尊为至高无上!”

国王听了,十分欢喜。满朝官员都齐声喝彩道:“好一句‘惟有道独称尊’!‘惟有道独称尊’!” 长老见众人都称赞国丈,心中感到十分羞愧。国王又吩咐光禄寺准备素斋,招待远方来的僧人,让他们用完斋饭后就出城往西而去。

三藏谢恩后告退。刚下殿,正往外走,行者从帽顶上飞下来,在三藏耳边说道:“师父,大事不好!那国丈是个妖邪,国王已被妖气迷惑。您先回驿馆等斋饭,老孙留在这里探听消息。” 三藏明白了,独自走出朝门,暂且不表。

再说行者,展翅飞到金銮殿的翡翠屏上停住。只见班部中走出五城兵马官,上奏道:“陛下,昨夜一阵冷风,把各坊各家鹅笼里的小儿,连同笼子都刮走了,没有留下一点踪迹。” 国王听了,又惊又恼,对国丈说:“这件事是上天要灭朕啊!朕连续几个月病重,御医都治不好。幸亏国丈赐下仙方,专门等今日午时开刀,取这些小儿的心肝做药引,没想到被冷风刮走了。这不是上天要灭朕是什么?” 国丈笑着说:“陛下不必烦恼。这些小儿被刮走,正是上天送长生给陛下呢。” 国王问道:“小儿都被刮走了,怎么反倒说是上天送长生?” 国丈说:“我刚才入朝,看到了一个绝妙的药引,比那一千一百一十一个小儿的心肝强多了。那些小儿的心肝,只能让陛下延年千年;而这个药引,吃了我的仙药,可保陛下万年长寿。” 国王茫然不知是什么药引,再三询问,国丈才说:“那个从东土来取经的和尚,我看他气质清净,容颜端正,是个十世修行的真体 —— 自幼出家为僧,元阳未泄,比那些小儿强上万倍。如果能取他的心肝煎汤,服用我的仙药,足以保陛下万年之寿。” 昏庸的国王听了,深信不疑,对国丈说:“你怎么不早说?如果真有这样的效果,刚才就该留住他,不让他走了。” 国丈说:“这有何难!刚才吩咐光禄寺准备斋饭招待他,他必定吃了斋饭才出城。现在赶紧传旨,把各门紧闭,派兵围住金亭馆驿,把那和尚抓来,一定要以礼求取他的心肝。如果他答应,就立刻剖腹取出,然后厚葬他的尸体,为他立庙祭祀;如果他不答应,就来硬的,马上把他捆住,剖开肚子取心。有什么难的!” 昏君听从了国丈的话,立即传旨紧闭各门,又派遣羽林卫的大小官军,围住了馆驿。

行者听到这个消息,展翅飞奔回馆驿,现出本相,对唐僧说:“师父,大祸临头了!大祸临头了!” 三藏刚刚和八戒、沙僧领了御赐的斋饭,突然听到这话,吓得三魂出窍,七窍生烟,倒在地上,浑身是汗,眼神呆滞,说不出话来。沙僧急忙上前搀扶,不停地叫道:“师父,快醒醒!师父,快醒醒!” 八戒说道:“到底有什么祸事?你慢慢说不行吗,把师父吓成这样!” 行者说:“自从师父出了朝堂,老孙回去查看,发现那国丈是个妖精。不一会儿,五城兵马官来奏报冷风刮走小儿的事。国王正烦恼,那妖精却让国王转忧为喜,说:‘这是上天送长生给陛下。’他要取师父的心肝做药引,说这样能保国王万年长寿。那昏君听信了妖精的胡言乱语,所以点派精兵来围馆驿,还派锦衣官来请师父,要取您的心肝呢。” 八戒苦笑着说:“做了这么多慈悲的事,救了那些小儿,刮了一阵阴风,没想到现在惹出大祸了!”

三藏战战兢兢地爬起来,拉住行者哀求道:“贤徒啊!这可如何是好?” 行者说:“要想平安无事,就得把大事化小。” 沙僧问道:“什么叫‘大事化小’?” 行者说:“要想保全性命,师父扮作徒弟,徒弟扮作师父,这样才能保住大家。” 三藏说:“你若能救我性命,我情愿给你做徒子徒孙。” 行者说:“既然如此,别再犹豫了。” 接着喊道:“八戒,快去和些泥来。” 呆子立刻用钉钯挖了些土,又不敢到外面去取水,便撩起衣服,撒了泡尿,和了一团带着臊味的泥,递给行者。行者无奈,将泥拍成一片,往自己脸上一贴,做出个猴脸模样。他让唐僧站起来别动,别再说话,然后把这片泥贴在唐僧脸上,念动真言,吹了口仙气,喊道:“变!” 唐僧瞬间变成了行者的模样。行者脱下唐僧的衣服,让唐僧穿上自己的衣服,而行者则穿上师父的衣服,捏着诀,念起咒语,摇身一变,变成了唐僧的模样。八戒和沙僧都几乎认不出来。

就在他们装扮妥当之时,只听得锣鼓声齐鸣,又见枪刀林立,原来是羽林卫的官员,率领三千士兵把馆驿包围了。接着,一个锦衣官走进驿庭,问道:“东土唐朝的长老在哪里?” 驿丞吓得战战兢兢地跪下,指着客房说:“在我王有请。” 八戒和沙僧一左一右,小心翼翼地护着假行者。只见假唐僧出门施礼道:“锦衣大人,陛下召见贫僧,有何事吩咐?” 锦衣官上前一把拉住他说:“跟我进朝去。想必陛下有什么事要差遣你。” 唉!这真是:妖邪的谎言战胜了善良,善良反而招来灾祸。不知此番前去,他们的性命究竟如何,且听下回分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