再想起刚才老郑挨打的下场,都清楚这位巧匠姑娘和姜家村人不好惹,纷纷收起脸上的不悦,齐声道:“巧匠大人,我们应了!”
看吧,没有什么比实实在在挨在身上的巴掌,更能让人长记性的了。
“好。” 如意点头,转向崔翟,“崔大人,劳您起草几份契书,让各位签下吧。”
“是,小师父!” 崔翟高声应下,得意地瞥了眼李吏和赵元秋,那神情仿佛在说:瞧见没?这种稳重妥帖的事,小师父最信任的还是我。
这声 “崔大人”,清清楚楚落在了各位地主耳中。
方才赵元秋喊的 “本官”,大家都忙着关注挨打的老郑,没太听清。
他们虽不为官,却都常与清平县令打交道,早听说姜家村下放了一批京中派来学农的官员,没成想就是眼前这些看着像 “泥腿子” 的人。
常年与官府打交道,他们最懂权势的厉害,先前还替老郑挨巴掌叫屈,此刻才算回过神来 —— 连京官都对这年轻姑娘如此恭敬,他们又算得了什么?凭什么看不起人家?
如意压根没料到,一声 “崔大人” 竟让他们联想这么多。
即便知道了,她也不会在乎,想从她手上学本事,自然得按她的规矩来。
众人老老实实签了契书,文书各自收好。
老李因为与如意还算有些渊源,便作为一行人的代表,又寻到她,递上一包银子:
“巧匠大人,这是大家伙凑的住宿和餐食钱,还请您收下。”
如意自然没有推辞的道理,抬眼示意李吏接下。
她瞥见老李身上换了件粗布衣,随口问道:“大叔,你这是要留下住?”
“是,让您见笑了。” 老李不好意思地笑了笑,解释道,“我家就五十来亩田,家中没有奴仆,往年农忙都是请周遭村子的人帮忙。”
如意闻言挑眉:“照这么说,你学成之后,是要教给周遭村人?”
“都是乡里乡亲的,他们不便特地跑过来学,我便做个代表,回去再教给他们。” 老李乐呵呵地回。
“如此甚好,也算帮了乡亲们。” 如意点头赞许,对老李的印象又好了几分。
故而,理论课一结束,如意便派了最得力的亲传大徒弟李吏,跟着老李去田里指导实操。
青州这地方,若放弃种水稻和谷子,便能接着种第二茬棉花。
这些从清乐来的地主老爷们,早就特意留了空田,就等着学了手艺立马栽种。
如意家也不例外,特意预留了五十亩地,紧跟着便种上了二茬棉花。
转眼到了丰收时节,田里的水稻穗沉甸甸坠着,那边田里正放水捉鱼,这边的棉花田里,棉桃也争相裂开,吐出朵朵雪白的棉絮,好一派丰收景象。
姜家村上下都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中,北边也传来了振奋人心的好消息:
元初带着藏在安城的女子探子,深夜悄悄打开城门,与北疆军里应外合,兵不血刃就帮大夏拿下了一座城池。
城中百姓毫无惊恐之色,只因北疆军向来名声极好,从不伤及无辜;反观北齐军队,屡屡拿百姓当挡箭牌,早已失了民心。
这则捷报以八百里加急送到京城,皇帝龙心大悦。
大朝会上,他连连称赞张家教女有方,养出了张元初这般巾帼不让须眉的女将军。
朝臣们一听皇帝都亲口称 “女将军”,纵然有人心中不服,嘴上也不敢有半分异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