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01章 不屈脊梁(1 / 2)

当时,不仅是国民党没有给东北抗联支持、支援,北方的邻国苏联也出于避免与日本直接冲突的战略考量,对支援抗联持极为谨慎的态度。虽然出于国际主义精神和对日牵制的需要,苏联方面曾通过远东军区秘密提供过一些零星、断续的援助,但这些接济不仅极不稳定,时断时续,而且苏方时常为了维护自身利益,严格限制甚至阻止抗联部队进入其境内休整或寻求庇护,使得这支疲惫之师连最后一个可能的喘息之地也变得遥不可及。

上述所有内无粮草、外无救兵的艰难困苦,最终都体现在那一个个令人扼腕泣血的惨烈数字与事迹上:

兵力断崖式锐减: 到1937年寒冬,抗联部队已从鼎盛时期的三万余人,因持续不断的残酷战斗、极度的饥饿、零下四十度的严寒以及肆虐的疾病,而锐减至不足万人。牺牲,不仅仅发生在枪林弹雨的战场,更发生在每一个饥寒交迫的雪夜,每一处缺医少药的密营。

将星接连陨落: 杨靖宇、赵尚志、赵一曼……这一长串光辉的名字,他们并非倒在一场轰轰烈烈的决战之中,而是在日复一日、年复一年的围追堵截中,在弹尽粮绝、饥寒交迫的绝境里,流尽了最后一滴血。杨靖宇将军牺牲后,日军剖开他的肠胃,发现的只有草根、棉絮和树皮;赵一曼女士在受尽酷刑后从容就义,其壮烈足以惊天地、泣鬼神。

战斗的悲壮底色: 许多战斗的发起,其战略目标早已不再是夺取胜利,而是为了维护中国军人的尊严,或是杀开一条血路以求生存。1938年10月,以冷云为首的东北抗联八位女战士,在遭到日伪军猛烈的攻击后,她们在弹尽粮绝、被敌人逼至乌斯浑河畔的绝境下,毅然挽臂投身激流,集体沉江,壮烈殉国。“八女投江”的壮举,成为了中华民族宁死不屈精神的永恒象征。

“抗联从此过,子孙不断头!”

这是在东北民间秘密流传的一句话语。它既饱含着底层民众对抗联子弟兵的深切爱戴与支持——宁愿自己承担天大的风险,也要为队伍提供哪怕一勺粮食、一条情报;同时也无比残酷地揭示了日伪统治下白色恐怖的极致——任何被怀疑与抗联有联系的普通百姓,动辄面临满门抄斩、株连九族的灭顶之灾。支援抗联,是需要以整个家族的生命为代价的豪赌。

总而言之,1937年及之后东北抗联所面临的艰难处境,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上最为艰苦卓绝、最为惨烈悲壮的一页。他们是在没有任何稳固后方支援、面对数十倍于己的绝对优势敌人、在挑战人类生存极限的严酷环境里,仅仅为了民族的尊严、守卫家园的信仰,进行的一场看似绝望却始终永不放弃的壮烈斗争。他们的精神与事迹,是中华民族不屈脊梁最为悲壮,也最为崇高的体现。

以下开始接着的故事:

冰城的酸菜大馅饺子馆被皮木义率部端掉,除他本人受伤被捕外,其他人全部遇难!

电报发到安南三江红这里,再报给江河,让江河凭生出无尽的无力感!皮木义率三十众千里奔袭来到云省,最后落得只身一身返回冰城,他也是把满腔的憋屈全都撒到了白山黑水间的抗日队伍那里。

好在,东北的抗日队伍安插在伪满洲国的内线传来消息:老隋坚贞不屈,皮木义和鬼子见撬不开他的铁齿铜牙,就将他投进关东军的监狱里。

几乎就在江河全力筹划营救老隋的同时,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的枪声,如同一声惊雷,在卢沟桥炸响!

战报雪片般传来的全都是噩耗:北平沦陷!天津失守!倭寇的铁蹄,以平津为基地,兵分多路,像一群嗜血的蝗虫,扑向广袤的华北腹地。其中,沿着平汉铁路南下,直捣中原,成为他们最锋利的一支箭头。

十月,石家庄陷落的消息传来,江河站在简陋的地图前,看着代表日军的黑色箭头势如破竹般越过邢台,突破邯郸,直指冀南。地图上,冀南城北那道蜿蜒的河流标记,显得如此单薄无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