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下文学小说网 > 灵异恐怖 > 大唐兕子:我的六个神豪小囊君! > 第12章 为什么偏要养一群笔杆子?

第12章 为什么偏要养一群笔杆子?(2 / 2)

这次她不仅要去鸿胪寺应卯,还有一个秘密计划——在长安西市开一家小小的食铺,作为两界风味的试验场。

“叔父,我想在西市租个小铺面。”晓兕在鸿胪寺找到贞德本,直截了当地说。

贞德本挑眉:“小丫头,你不是要去丽正书院做书童么?怎么又想起经商这等贱业?”

晓兕正色道:“叔父,《周礼》云:‘百工饬化八材,商贾阜通货贿。’商业岂是贱业?况且我要做的不是普通商贾,而是——”她顿了顿,“文化交流的使者。”

贞德本被侄女的认真逗笑了:“说说,你要如何‘文化交流’?”

“我想开一家食铺,专门制作融合美食。”晓兕眼睛发亮,“比如用现代——用海外传来的发酵技术改良唐酒,用胡麻饼的工艺制作新式点心...”

她还没说完,贞德本突然想起什么:“说到酿酒,前日光禄寺还来问,说鸿胪寺可有异域酿酒方子。你若真有心,不如先帮官酿试试。”

晓兕心中一动——这是将现代发酵概念引入唐代的绝佳机会!

接下来的日子,晓兕穿梭于鸿胪寺与光禄寺之间。她将现代温控发酵技术巧妙“翻译”成唐代工匠能理解的语言,用冰窖、陶瓮和棉被构建出原始的恒温环境。当她第一次将自己参与酿造的“穿越醪糟”呈给光禄寺官员时,那种醇厚绵长的风味让所有人惊叹。

“小娘子此法甚妙!”老酿酒师激动地说,“不知师从何方?”

晓兕但笑不语。她心中浮现的是现代生物实验室中的酵母培养,与唐代酒坊中的蒸粮、拌曲奇妙融合的画面。

与此同时,她在西市的小铺“两界味”也悄然开张。最受欢迎的是一款“改良版豆皮”——她在现代豆皮基础上,加入唐代人喜爱的香料,再用胡麻饼的烤制方法加工。每天清晨,铺子前排起的长队成为西市一景。

然而成功背后,是难以言说的孤独。每当夜深人静,晓兕看着长安的月亮,强烈地思念现代的家。那种思念有形——就是一碗热干面在朱雀大街冷掉的速度。

一天傍晚,晓兕正在铺子里忙碌,忽闻外面一阵骚动。

“贺监到!”

晓兕抬头,只见贺知章笑吟吟地站在门口,身后跟着几位文士打扮的人。

“小娘子,听说你这里的‘穿越醪糟’别有风味,特来叨扰。”贺知章捋须笑道。

晓兕连忙迎客,端出醪糟和几样小菜。贺知章尝后大为赞叹,当即赋诗一首。晓兕趁机端出自己试验的“融合胡麻饼”——她在传统胡麻饼中加入了现代芝士的概念,创造出了拉丝的效果。

“妙哉!此饼可谓‘金丝胡麻饼’!”一位文士惊叹道。

众人谈兴正浓时,晓兕忽然注意到角落里的那位沉默文士——赵冬曦。他细细品尝每道菜,不时在纸上记录什么。

“赵御史觉得味道如何?”晓兕鼓起勇气问。

赵冬曦抬头,目光如炬:“小娘子,这些食物风味独特,似胡非胡,似汉非汉,倒像是...来自另一个世界。”

晓兕心中一惊,强作镇定:“御史说笑了,不过是些创新做法。”

赵冬曦微微一笑,不再追问。临走时,他却悄悄塞给晓兕一张纸条:“小娘子不必惊慌,创新从来不是罪过。张相有言:‘海纳百川,有容乃大。’”

晓兕展开纸条,上面写着一行小字:“味觉无疆界,何妨共醉明月。”

那一刻,她忽然明白,自己不是孤独的异类。在这个开放包容的时代,她的穿越之旅或许正是“盛唐气象”的最佳注脚。

数月后,贞晓兕已经能从容穿越于两界之间。她在健民街的厨房里,完美复刻了胡麻饼;也在长安西市卖起了改良版豆皮。美食,让她将两处异乡都变成了故乡。

这日清晨,她在健民街的店里准备着特色早餐——融合了胡麻饼技艺的现代面窝,配以用唐代石蜜工艺调味的豆浆。阳光透过玻璃窗洒在操作台上,她忽然心有感触,轻声自语:

“每一次回现代,我都偷藏一片长安的月,放进面窝的洞,好让早餐升起唐时的光。”

这句话在她心中回荡,象征着她已将两份乡愁融合,获得了内心的圆满。

店门推开,熟悉的顾客陆续进来。

晓兕端出这份“融合早餐”,看着晨光中食客们满足的表情,她微笑着对空气说一句:“开市了。”又像是在同时问候健民街与长安城。

午后闲暇,晓兕翻开笔记本,记录下最新发现。她写道:

“镬气与烟火:现代灶台的‘镬气’与唐代驼炉的‘烟火气’,在食材接触热油的刹那,发出了同一种欢呼。

“美食考古学:我在一碗现代羊肉泡馍里,掰着掰着,竟复原出《烧尾宴食单》中那道‘玉露团’的轮廓。

“反向乡愁:在健民街,我开始在大唐的食谱上记录:‘三勺唐时明月,一文宋时风,佐以健民街永不熄灭的霓虹,可医乡愁。’”

合上笔记本,她望向窗外。现代都市的车水马龙与记忆中长安西市的喧嚣在她眼中交融。她终于懂得,自己不仅是时空的穿越者,更是文明的摆渡人——通过美食这座桥梁,让两个时代的智慧与美好相互滋养。

傍晚时分,晓兕特意提前打烊。

她需要回到大唐,因为明天是丽正书院选拔的日子——贞德本终于同意推荐她参加考试。

收拾妥当,她站在厨房中央,捧起一碗特意准备的热干面。芝麻酱的香气弥漫开来,她轻声念出那句穿越的咒语:

“热干面被芝麻酱缠成金黄黎明,筷子一挑,整座城市都在碗里翻身。”

筷子挑起面条的瞬间,时空扭转。

当她睁开眼,已站在长安鸿胪寺后的自家小院里。月光如水,洒满庭院,与健民街的霓虹是那么不同,却又同样照亮游子的归途。

晓兕抱着袖子,像抱着一杆新发的柳枝,一路蹦过含嘉仓、跳过上东门,最后刹在丽正书院朱漆大门前。夕阳把“东壁图书府”五个石刻大字照得透亮,她忽然觉得那像五瓣巨莲,而自己不过一只小蜻蜓。

“小书童?”守门的老内侍斜眼打量她,“背得出《月令》第五句么?”

晓兕深吸一口气,脆生生道:“蝼蝈鸣,蚯蚓出,王瓜生,苦菜秀!”

老内侍愣了愣,噗嗤笑出一声“哧”,像撕开封泥的酒坛,侧身让出一条缝:“进去吧,今日张燕公讲《易》,正缺个添香的小柳风。”

门槛内,一个清冽的声音却截断了她的去路。

“丽正书院何时成了蒙童开笔之所?”夏林煜倚在门廊影下,手中把玩着一枚鸿胪寺的铜符,嘴角噙着一丝冷峭,“我朝与吐蕃会盟在即,条文细则浩如烟海。敢问贞大人,你那些心理学、哲学与诗词歌赋,可能算出使节心中的九曲回肠?可能厘定边贸的半毫厘差?”

夏林煜是鸿胪寺积年的干吏,精通数国语言,算盘与律令皆烂熟于心,自然不服这个以“洞察人心”、“通达义理”着称的少女,竟与他同列主簿候选。

晓兕转过身,裙摆旋开一圈涟漪。她没看那枚代表实务的铜符,反而望向夏林煜的眼睛,声音轻而稳,像柳絮点水:“夏公子,律令算得出赋税,可算得出吐蕃赞誉此刻是欲战,欲和,还是欲窥我虚实?文章或许厘不清半毫厘差,但若能写进他心里,让他觉得‘大唐气象’比半毫利更重——这,算不算是另一种‘实务’?”

她顿了顿,看着夏林煜微怔的神情,浅浅一笑:“笔,有时比刀更利,因为它能绕过甲胄,直指人心。”

言罢,她跨过那道高高的门槛,将身后的质疑与喧嚣留在暮色里。

回头望去,朱雀大街尽头,少年小叔贞德本仍立在鸿胪寺阶前,夕阳把他影子拉得老长,他仿佛看见若干年后,某卷《开元礼》的末页,小小注着一行蚊脚小楷:

“校字人:丽正书院童生贞晓兕。”

于是捋须,轻声补完方才没说完的那句:

“若真能背下《月令》,鸿胪寺或许多了个能算羊酪的主簿,可大唐,却少了一管能吹开万国心扉的柳风。”

而此刻,长安月正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