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下文学小说网 > 科幻次元 > 黄帝内经爆笑讲解版 > 五禁篇第六十一(三)

五禁篇第六十一(三)(2 / 2)

反过来,要是病人是邪气太盛,水池水满得都快溢出来了,正气被邪气压得死死的,医生却以为是虚证,拼命给人家补,那邪气可不就更嚣张了嘛。这就好比给敌人送武器,敌人本来就厉害,你还给人家送一堆好装备,那敌人不就变得更厉害了,反过来欺负咱身体嘛。邪气在身体里横行霸道,正气根本招架不住,病人就会越来越难受。

所以啊,辨明虚实是针刺补泻的关键,这就像打仗得先搞清楚敌人的兵力情况,是多还是少,是强还是弱,才能决定是进攻还是防守,用对了方法才能打胜仗,治好病。医生得像个经验丰富的老将军,通过望、闻、问、切等各种手段,仔细观察病人的症状,准确判断病人到底是虚证还是实证。比如说,通过望诊看病人的面色,如果面色苍白,可能是气血不足的虚证;要是面色通红,可能是有热邪的实证。通过闻诊听病人的呼吸声,如果呼吸微弱,可能是虚证;呼吸粗重,可能是实证。通过问诊了解病人的饮食、睡眠、大小便情况,以及身体的各种不适。通过切诊,也就是摸脉象,脉象虚弱无力可能是虚证,脉象洪大有力可能是实证。只有综合这些信息,准确判断虚实,然后再选择合适的补泻手法,这样才能把病治好,让病人恢复健康。”

“再讲讲这第四过,就是不了解病情的全貌就盲目针刺。黄帝您想想,一个病人来看病,他的病可能不是孤零零的一个问题,就像一团乱麻,里面有好多头绪,错综复杂。

就拿咳嗽这个常见症状来说吧,您可别以为就单纯是肺的问题。有可能啊,是他最近吃太多上火的东西,像麻辣火锅、油炸鸡腿啥的,脾胃有热了,这热顺着经络往上跑,影响到了肺,所以才咳嗽。这就好比一条河的上游污染了,脏水顺着河道流到下游,把下游也弄脏了。脾胃就好比上游,肺就好比下游,脾胃有热,热邪就顺着经络这条‘河道’影响到肺,导致咳嗽。

又或者是他长期心情不好,工作压力大,天天愁眉苦脸的,导致肝郁气滞,这气郁在身体里,也会影响到肺,引起咳嗽。这是因为中医认为,肝主疏泄,就像一个调节气机的阀门,当这个阀门出问题了,气就不能顺畅地在身体里流通。气郁在身体里,就像一团乌云,挡住了阳光,影响到了肺的正常功能,从而引发咳嗽。

要是医生只看到咳嗽这一个症状,就单纯地在肺经上扎针,不考虑其他方面,那就像只看到了乱麻的一个头,没把整团麻解开。这病可能就治不好,或者暂时好了,过段时间又犯了。这就好比你要解决一个复杂的问题,只看到了表面,没深入了解背后的原因,问题肯定解决不了。比如你看到水龙头漏水,只知道拿个盆接着,却不去修理水龙头,水还是会一直漏。

从中医经络理论来讲,人体的经络就像一张密密麻麻的大网,各个经络之间相互连接、相互影响。肺经与脾胃经、肝经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。当脾胃有热或者肝郁气滞的时候,都会通过经络影响到肺。所以,医生得像个经验丰富的老猎人,把病人病情的前因后果、来龙去脉都摸清楚,全面了解病情。不仅要知道病人现在有啥症状,还要了解他的生活习惯、工作环境、情绪状态等等。

比如说,除了询问病人咳嗽的时间、频率、痰的颜色和质地等症状外,还要问问他最近的饮食情况,是不是经常吃辛辣油腻的食物,有没有暴饮暴食;问问他的工作性质,是不是经常加班、压力大;问问他的情绪状态,最近有没有烦心事,心情好不好。通过这些详细的询问,医生就能像拼图一样,把病人病情的全貌拼凑出来。

知道了病情全貌后,才能准确地选择穴位,制定合适的补泻方案。说不定除了在肺经上扎针,还得在脾胃经或者肝经上扎针,多管齐下,把这团乱麻一点点解开,才能真正把病治好,让病人彻底摆脱病痛的折磨。比如对于因为脾胃有热导致咳嗽的病人,除了在肺经的穴位,如列缺、尺泽等,进行泻热止咳外,还需要在脾胃经的穴位,像足三里、内庭等,清泻脾胃之火。足三里在小腿外侧,犊鼻下3寸,犊鼻与解溪连线上,它是调理脾胃的重要穴位,刺激它可以增强脾胃功能,把脾胃里的热邪排出去。内庭在足背,第2、3趾间,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,是脾胃经的荥穴,荥主身热,能有效清泻脾胃热邪。

对于肝郁气滞引起咳嗽的病人,除了调理肺经,还得在肝经上找穴位。太冲穴就像肝经上的一个‘出气筒’,在足背,第1、2跖骨间,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中,按摩或针刺它可以疏肝理气,把肝气郁滞的情况缓解。再配合肺经的穴位,如中府,它是肺经的募穴,在胸前壁外上方,云门穴下1寸,前正中线旁开6寸,平第1肋间隙处,能调节肺的气机,这样从多个方面入手,才能把咳嗽彻底治好。

要是不全面了解病情,只针对咳嗽症状治疗,就可能像在黑暗中摸索,找不到病根,白费力气不说,还可能耽误病人的病情。就像一个复杂的机械装置坏了,你只看到一个零件有问题,却不知道是其他零件的故障导致这个零件出问题,只修这个零件,装置还是没办法正常运转。所以,黄帝啊,这了解病情全貌对于针刺治疗来说太重要了,医生们一定要像个细心的侦探,不放过任何一个线索,才能准确地治好病。”

“最后这第五过,就是不考虑病人的个体差异,搞‘一刀切’,这可使不得。黄帝您瞧瞧,这世界上没有两片一模一样的叶子,人也是一样,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,体质、年龄、生活环境都不一样。

先说年龄差异,小孩子身体娇嫩,就像刚发芽的小树苗,风一吹可能就晃悠,针刺的时候手法就得轻点,穴位也不能扎得太深,就像给小树苗浇水,得小心翼翼的,不能用力过猛,不然把小树苗给浇坏了。因为小孩子的脏腑还很柔弱,气血也相对不足,经络系统也还在发育完善中。比如说,给小孩针刺时,像百会穴,在头部,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,针刺深度一般就比成年人浅很多,手法也要轻柔,不然可能会影响孩子的脑部发育。

老年人身体虚弱,气血不足,就像旧房子,房梁都有点松了,经不起折腾,针刺的时候也得悠着点,不然一不小心,可能就把身体给伤着了。老年人的身体机能下降,气血运行缓慢,骨质也相对疏松。像肾俞穴,在腰部,第2腰椎棘突下,后正中线旁开1.5寸,给老年人针刺这个穴位时,就要考虑到他们的骨质情况,避免损伤骨骼。而且由于老年人正气虚弱,针刺后恢复也相对较慢,所以在选择补泻手法时,要以补法为主,并且力度要适中,不能过度泻气。

再说体质差异,胖人脂肪厚,穴位可能相对深一些,针刺的时候就得稍微深一点;瘦人皮薄肉少,穴位浅,针刺就得浅一些。这就好比在厚木板和薄木板上钉钉子,厚木板要钉得深一些才能固定住,薄木板钉浅一点就行,不然用力过猛就会把木板钉穿。比如,丰隆穴在小腿外侧,外踝尖上8寸,条口穴外1寸,胫骨前嵴外2横指处,对于胖人针刺这个穴位时,要适当增加针刺深度,才能更好地刺激穴位,发挥化痰祛湿的作用;而瘦人针刺时就要浅一些,避免刺伤内部组织。

还有性别差异,一般来说,男性阳气相对较盛,女性阴气相对较盛。在针刺时,对于男性,如果是实证,泻法的力度可以稍大一些;对于女性,手法就要相对柔和一点。比如说,女性在经期、孕期等特殊时期,针刺就更要谨慎。像合谷穴,在手部,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,孕期妇女针刺这个穴位可能会引起子宫收缩,导致流产等严重后果,所以要绝对避免。

生活环境也会对针刺产生影响。长期生活在潮湿环境中的人,身体容易有湿气,在针刺时可以多选择一些祛湿的穴位,如阴陵泉,在小腿内侧,胫骨内侧髁下缘与胫骨内侧缘之间的凹陷中,它是祛湿的要穴。而长期生活在干燥环境中的人,可能容易出现燥热症状,针刺时就要注意避免过度使用温热的补法,以免加重燥热。

要是医生不管这些,不管病人是小孩还是老人,是男是女,是胖是瘦,都用一样的针刺方法,那可就像用一把尺子量所有人的身高,肯定不合适。您想啊,大个子和小个子身高差那么多,用同一把尺子量,能准确吗?这针刺也是一个道理,给小个子和大个子穿一样大小的衣服,小个子穿着像裙子,大个子根本穿不上。所以啊,医生得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,像量身定制衣服一样,制定个性化的针刺方案。要考虑病人的年龄、体质、性别、生活习惯等等因素,这样才能让针刺治疗既安全又有效,就像给每个人都找到了一把合适的钥匙,打开健康的大门,让病人尽快恢复健康。黄帝啊,这针刺的‘五过’,每一条都关系着病人的健康和治疗效果,一定要让医生们牢牢记住呀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