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下文学小说网 > 科幻次元 > 黄帝内经爆笑讲解版 > 五禁篇第六十一(三)

五禁篇第六十一(三)(1 / 2)

黄帝像发现了新大陆似的,逮着岐伯,眼睛里闪烁着好奇的光芒,一脸急切地问:“岐伯啊,我最近听说针刺讲究个‘五过’,这到底是啥意思呀?你可得好好给我说道说道,别藏着掖着哈。”岐伯一听,微微一笑,清了清嗓子,开始了他那妙趣横生的精彩讲解。

“黄帝呀,咱先讲讲这第一过,就是问诊不清楚就着急忙慌地下针。您想啊,病人来看病的时候,就跟带着一团浓浓的迷雾来找咱们帮忙似的。医生呢,就得像那种超级厉害的大侦探,通过不停地问东问西,一点点把这团迷雾给拨开,搞清楚病人到底是哪儿出了问题。比如说,得问问病人最近都吃了啥好吃的,有没有不小心着凉,生活习惯咋样,以前得过啥病,家里人身体好不好等等。这些问题看似琐碎,但每一个都可能是解开病情谜团的关键线索。

要是医生连这些基本情况都没搞明白,就稀里糊涂地拿起针给人扎,那可不就像蒙着眼睛开车嘛,多危险呐!您想想,蒙着眼睛开车,根本不知道前面是平坦大道还是万丈深渊,说不定一个不小心就撞得头破血流。这医生看病也是一个道理,本来病人可能只是个小感冒,结果因为没问清楚,把针乱扎一通,病没治好不说,还可能把身体扎出其他毛病来,这不是好心办坏事嘛。这就好比你要去一个陌生的地方,连路都不知道,开着车瞎跑,指不定开到哪个沟里去了,到时候后悔都来不及。

从中医理论来讲,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,各个脏腑、经络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。就拿咳嗽来说,它可能不仅仅是肺的问题。有可能是吃了太多辛辣油腻的食物,脾胃消化不了,就像厨房的垃圾太多,堵住了下水道,脾胃就开始闹脾气,产生了热。这热呢,顺着经络这条‘高速公路’往上跑,跑到肺那儿去捣乱,肺就开始咳嗽。又或者是这人最近工作压力大,天天愁眉苦脸的,心情不舒畅,导致肝郁气滞。这气啊,就像一群不听话的小娃娃,在身体里到处乱窜,窜到肺这儿,肺也跟着不舒服,就咳嗽起来了。

所以啊,医生在问诊的时候,得像剥洋葱一样,一层一层地问,把病人的生活习惯、饮食偏好、情绪状态、既往病史等等都了解清楚。只有这样,才能像福尔摩斯一样,准确判断病情,知道该用啥补泻手法,扎哪些穴位。比如说,要是判断出是脾胃有热引起的咳嗽,那除了在肺经上选几个穴位,还得在脾胃经上找几个穴位,给脾胃清清火,把那堆‘垃圾’清理掉,这样才能把病治好,让病人少遭罪。要是问诊不仔细,只看到咳嗽就单纯在肺经上扎针,就像只给咳嗽这个‘表面症状’贴了个创可贴,根本没解决根本问题,病肯定好不了,说不定还会越来越严重。”

“再说说这第二过,不看时机就针刺,这也是个大坑。黄帝您知道不,人体就像一个特别精密的小宇宙,每个时间段都有不同的变化,就像一天有白天黑夜,各有各的特点。不同的时间,人体的气血运行状态也是不一样的。

从中医的子午流注理论来讲,一天当中,各个脏腑都有自己气血最旺盛的时间段。比如说,早上的时候,阳气开始升发,就像太阳慢慢从东边升起来,暖洋洋的,气血也跟着活跃起来,充满了活力,就像一群睡醒了的小精灵,开始在身体里欢快地跑来跑去。这个时候,人体的阳气向外发散,毛孔微微张开,就像房子打开了窗户透气。到了晚上呢,阳气就收敛了,就像太阳下山了,天黑了,气血也变得安静下来,小精灵们也都回家睡觉了。人体进入休息状态,毛孔也闭合起来,就像房子关上了窗户。

有些病适合在阳气盛的时候针刺,比如说一些寒性的疾病,就像身体被寒冷的冰雪覆盖了,这时候趁着阳气盛,就像在冰雪上洒了一把火,能把寒邪给烤化了。比如说,像冬天常见的风寒感冒,在上午的时候针刺,效果就会比较好。因为上午人体阳气正盛,针刺可以借助阳气的力量,把寒邪驱赶出去。就好比趁着太阳最毒的时候去晒被子,湿气和寒气一下子就被晒跑了。

而有些病适合在阴气盛的时候针刺,比如说一些热性的疾病,就像身体里着了火,这时候趁着阴气盛,就像给火上浇了一盆水,能把热邪给浇灭了。像一些口腔溃疡、牙龈肿痛等上火的症状,在晚上针刺可能效果更好。因为晚上阴气重,针刺可以引导阴气来抑制过盛的阳气,达到清热降火的目的。

要是不看这个时机,大晚上该睡觉的时候,人体的阳气都收敛了,气血正安安静静地休息呢,你给人家来个针刺泻邪气,本来身体该休息了,你这么一折腾,气血被搅得乱七八糟,病人能好受吗?这就好比你非要在大半夜把睡着的人拉起来干活,人家能乐意吗?肯定会又累又气,说不定还会生病呢。

而且啊,不仅一天当中有时机讲究,一年当中也有时机之分。春夏秋冬四季,人体的气血也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。春天,万物复苏,人体的阳气也开始升发,这时候适合针刺一些慢性疾病,帮助阳气的生长,就像给春天的小树苗松松土,让它长得更茁壮。夏天,阳气最为旺盛,适合治疗寒性疾病,借助夏天的阳气来驱散寒邪,就像在大太阳下晒冰块,冰块很快就化了。秋天,阳气开始收敛,阴气逐渐增长,适合调理一些与肺相关的疾病,因为肺在秋季主令。冬天,万物闭藏,人体的阳气也藏于体内,这时候针刺要特别谨慎,避免过度耗伤阳气。所以啊,针刺得瞅准时机,就像打仗要等敌人露出破绽,抓住那个最佳的‘治疗窗口’,才能事半功倍,让针刺发挥最大的效果,把病治好,还能让病人少受苦。

比如说,有一种病叫面瘫,很多时候是因为人体正气不足,风寒之邪趁机入侵面部经络导致的。如果在发病初期,也就是风寒之邪刚刚入侵,还没来得及在身体里‘站稳脚跟’的时候,趁着白天人体阳气较盛,赶紧进行针刺治疗,就能更好地借助阳气的力量,把风寒之邪给‘赶’出去。这时候针刺,就好像趁着敌人立足未稳,打他个措手不及,病情就能好得更快。要是错过了这个时机,等风寒之邪在身体里‘安营扎寨’,和正气僵持起来,再进行针刺治疗,难度就会增加,病人恢复的时间也会变长。

再比如,一些慢性虚寒性疾病,像老寒腿,每到冬天就发作,疼得人走路都费劲。这类病就适合在夏天三伏天的时候进行针刺治疗,这就是中医里有名的‘冬病夏治’。为啥呢?因为夏天三伏天是一年中阳气最旺盛的时候,就像太阳火力全开,这时候人体的阳气也处于最充沛的状态。在这个时候针刺,就好比给身体里的小火炉添了一把大火,借助外界和体内旺盛的阳气,把深藏在关节里的寒邪一点点地逼出来。就像在炎热的夏天,把冬天冻住的水管拿到太阳下晒,冰很快就融化了,水流也就通畅了。这样坚持几个夏天的治疗,老寒腿的症状就能得到很大的改善。

反过来说,如果不考虑时机,在阳气虚弱的傍晚或者晚上去治疗这些寒性疾病,效果就会大打折扣。因为这个时候阳气已经开始收敛,人体的正气相对较弱,就像士兵们都累了一天,准备休息了,这时候去和寒邪作战,自然就没有那么大的战斗力,很难把寒邪彻底赶走。所以啊,黄帝,这针刺的时机学问可大了,医生得像个精准的时间大师,根据病人的病情和人体气血在不同时间的变化规律,选择最合适的时机进行针刺,这样才能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。”

“这第三过,就是不辨明虚实就乱补泻,这可是针刺的大忌。黄帝您想啊,人体就像一个大水池,有时候水太多了,都快溢出来了,这就是实证,得往外排水,这时候就得用泻法;有时候水太少了,水池都快见底了,这就是虚证,得往里加水,就得用补法。这虚实要是辨不清楚,那麻烦可就大了。

从中医理论来讲,虚实是判断人体正邪力量对比的关键。实证,就是邪气太盛,正气与邪气抗争激烈,就像两支军队在打仗,邪气这一方人数众多、武器精良,占据了上风。比如说,一个人吃了太多大鱼大肉,又不爱运动,食物在身体里消化不了,就会产生积食,这就是一种实证。积食在身体里就像一堆垃圾,阻碍了气血的运行,导致腹胀、便秘、口臭等症状。这时候就需要用泻法,把这些‘垃圾’清理出去,让气血重新通畅起来。

虚证呢,就是正气虚弱,无力抵抗邪气,就像一个国家兵力不足,连城墙都守不住,敌人很容易就攻进来了。比如,有些人长期劳累、熬夜,或者久病不愈,身体的正气就会被消耗得很厉害,出现头晕、乏力、气短等症状。这时候就需要用补法,给身体补充正气,就像给国家招募新兵,训练军队,让正气强大起来,把邪气赶出去。

可要是医生不搞清楚病人到底是水池水多还是水少,就瞎补水或者瞎排水,那可就坏事儿了。比如说,病人明明是身体虚弱,气血不足,水池里没多少水,结果医生以为是水太多,一顿猛泻,那病人不就更虚了嘛,就像本来就快没电的手机,你还一直按耗电的功能,手机不得直接关机嘛。病人本来就虚弱得走路都打晃,这一泻,可能直接就瘫倒了,身体的正气被折腾得七零八落,病情只会越来越严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