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厂长的夸奖,别说是王先农了,就是刘浩听了都热血上头,猛拍胸脯,保证今后还要写出又赚钱又能揭露鬼子丑恶嘴里的好剧本!
“然后,你俩就接了活了?”
张红旗一脸无语,看着眼前有点不好意思的刘浩和丝毫没觉得哪有啥问题的王先农。
刘浩挠挠头:“嗯呐,接了,说的死死的,还整鬼子。”
我特么,是个人都想整鬼子,这玩意倒是没问题。
可以香港电影市场那尿性,眼下怕不是遍地都在搞所谓的惊悚片了吧?
别的不说,香港这帮拍电影的,论起来跟风吃快钱,真就是罕有敌手。
而且这其中,还存着一个让人无法忽视的情况。
即便是疯狂赶进度,哪怕一边拍一边写剧本,甚至压根就没有剧本呢,导演亲自操刀,头天晚上写小纸条,第二天大家照着拍,也依然能折腾出来品质及格的电影来。
以前看各种娱乐资讯,有人念叨起香港电影最繁荣时期的各种疯狂操作,张红旗就当个乐子看。
眼下呢,因为刘浩和王先农的影响,张红旗好歹了解了点拍电影的情况。
再回头看那些香港电影人的操作,张红旗这个外行也感觉匪夷所思。
这帮人后世提起来,开口就是敬业就是肯吃苦。
肯吃苦是真的,敬业也不算吹嘘,可他们这么癫狂的本质,还是小公司逐利的内核驱动啊。
不单单是某个类型的电影一旦票房大卖,就会引来一窝蜂的跟风。
就连当红的明星也不例外。
一旦红了,演员被拉着一天赶两三个片场,同时拍摄多部电影的情况,人家都习以为常了。
吃苦是真吃苦,赚也是真多,具体到个人,没啥好说的。
可从整个行业来看,充满了逮住一个赚钱的机会,就往死里薅的偏执,不榨干不算完。
演员或许还好点,毕竟当红的时候多拍片子,运气好就能成为真正的明星,运气不好口碑垮塌,最起码钱也赚到了点。
可电影题材、类型却不是这么回事。
船小好调头,香港电影公司的效率太高了,逐利本就是人家开公司的目的,一旦某个题材或者类型火了,必然是要一直拍,拍到没人看为止的。
而这个被榨干的题材,往往从今往后,都不会再出现真正的好片子了。
能拍的内容,全都被拍过了嘛,哪怕拍的很烂,那也是拍了的,后来者想重新整,就属于炒冷饭了,而且大概率没有观众会买账。
这种岛类环境,以及特殊的制度,市场潜力不大等等因素造成的情况,基本属于无解。
即便有人想要改变些什么,身处其中,要么跟着其他人一样,要么最终会被卷死。
至于后世不少人,在香港电影没落之后,站出来大谈情怀什么的,连张红旗这么一个靠短视频获取信息的普通人,都觉得好笑。
有情怀的人或许有,但站出来大声嚷嚷的,他们的情怀大都是不忘赚钱的初衷罢了。
这些东西本身都是没什么可指摘的,资本逐利而已,经济运行的态势,会让人们自己做出符合经济方向的选择。
张红旗从一开始就是这么个视角,说是偏见也没问题,反正现实情况就是这么个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