秦婶一开始,就曾经问过张红旗,打算在晓市淘几天古玩。
张红旗出于对晓市性质的考虑,没打算长期在那地方厮混,直接说了一星期这个期限。
一星期看似时间不长,但足够秦婶用打跑锤的方式,把整个晓市粗略的筛一遍了。
这东西咋说呢,不能贪。
秦婶提前就把话说的明白,除非是遇上了她觉得值得提前终止打跑锤行动的好东西,不然绝不为一件两件古玩改变自己塑造的莽撞形象。
张红旗他们虽然不懂行,但是懂得人心。
别说他和林彩英了,就是赵铁柱都觉得合该如此。
所以,一帮人连着逛了五天的晓市,愣是一回价都没和摊主们侃过。
他们这帮人,已经被经常混迹晓市的摊主们熟悉,遇上秦婶到了哪个摊位,但凡开口出价,自觉合适的,直接就卖了。
即便头一天有心矜持一下子,到了第二天秦婶再路过出价时,也必然绷不住了。
在大部分人心里,秦婶带领的这帮人,必然是新入行想要捞一把的棒槌。
但是这些棒槌有钱,实力雄厚,标准的大头。
如此一来,就造成了一种情绪,但凡瞅见秦婶带着张红旗他们走过来,摊主们远远的内心就充满了期盼。
倒腾古玩的,哪个不稀罕大头啊!
这么就形成了一种心理上的效应,瞅见秦婶他们,下意识就认为不管卖掉什么,都特么是自己占了大便宜。
可实际上呢,连着五天,在秦婶不断出手的情况下,张红旗拢共才花出去七八百块钱。
这些钱放在这年月,那自然也是一笔巨款,可和收获相比,就不算什么了。
短短五天时间,张红旗他们从晓市拢共淘回来足有八十多件古玩。
其中大多是明清时期的东西,好玉料的子冈牌、把件、扳指,瓷器鼻烟壶、小杯,宣德炉、剔红漆盒,田黄印章等等这类小件。
大件的不多,清代几个花瓶,明万历的青花加紫大瓷碗,寥寥数件而已,这些器物不好保存,毁掉的太多太多,谁也没辙。
至于字画类的,本应数量更少,但晓市中乐意买下这类藏品的人不多,反倒比大件收获还丰。
其中在张红旗这个外行人看来,最有价值的,应该是唐寅的一副《水月观音像》和一副《仕女》。
毕竟这位名气最大嘛,至于其他名人手抄的经卷、字帖之类的,张红旗也不懂,听都没听说过。
这八十多件东西,平均一下子,一件还不到十块钱,可不妥妥赚了吗?
单凭这一点,秦婶在占了便宜的同时,塑造出一副人傻钱多的形象,就知道她有多本事了。
当然,凌晨天亮之前,全靠煤油灯、烛火照亮,哪怕自己手上拎着手电呢,也不可能不上当。
这八十多件里头,得有十二三件是看走了眼,秦婶自己说的,买亏了。
可在张红旗他们看来,所谓的买亏了,真就不是那么回事!
比如其中一副字,一开始秦婶以为米芾的《古诗四帖》,花了十二块钱买下来。
回到煤市街,在阳光底下仔细一瞅,上当了,不是真品,是清代临摹的。
当时秦婶还自己埋怨自己个儿呢,说字画类的水太深,自己光防着民国那帮人了,没防住清代的老棺材瓤子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