比如皇帝心里面是趋向于处理这干位将军的。
若是将此事拿出来与刘喜商讨,刘喜首先做的不是考虑边关和国家,而是考虑皇帝的心思。
若是让他猜中了皇帝的心思,只怕立刻就会给出一个派兵拿下,直接斩首的主意。
这显然是个馊主意。
但却是个皇帝自己心里面趋向的主意。
因此,皇帝根本就没想过和刘喜,雨化田等人商量此事。
至于裴矩,他心中也略微有些犯怵,终究还是怀著一点戒备之心。
其他的朝臣,就更不用说了,时日尚短,不值得信任。
而且在此之前,皇帝为了避免朱无视的事情牵扯到太多的人,导致朝廷动荡,因此只除掉了一些和朱无视关系极其密切的大臣,其余的人则全部下旨放过。
而调查出十位边疆将领有异,和朱无视牵扯,是在那之后。
按照他之前下达的旨意,这十位将军也在放过的范围之内。
皇帝总不能自己打自己的脸。
思来想去,最终还是决定来找周明商量。
若是周明给出了好的方案,那自然最好。
若给不出来,此事也必然会由周明告知裴矩。
到时候,裴矩自然就会给他上奏折,拿出方案来。
不过,他感觉周明现在提出来这个办法,也很不错。
后面裴矩给不给方案,那就无所谓了。
「如今大战在即,长平,你觉得我应该点谁为主帅最好?」
周明笑道:「陛下,你若是问我针对人心之策,我自能给出答案,问我权谋之法,我也能给个参照。哪怕是朝堂上一些文臣,我借助义父的便利,也知道几位,但若是问起武将————我却是完全的不知道了。」
皇帝也笑了笑,问道:「你觉得,诸葛神侯如何?」
周明一愣:「诸葛神侯武功极高,权术手段也是不差。但,他难道还懂军事?」
皇帝点头,道:「六五神侯允文允武,而且他的神侯府精善断案,手下有四大名捕,也个个都是人才。」
周明瞬间明白了。
诸葛神侯懂不懂军事,其实在皇帝看来不重要。
他选中诸葛神侯的原因,主要还是在于其精善断案这一点。
他的首要目的,并不是想要防御元国,而且处理那十位,同时也要试探边关的诸多将领还听不听号令,进而收拢军权。
次要目的,才是抵御元国的入侵。
他做出这样的选择,若是传扬出去,只怕会引来百姓痛骂。
但从皇帝本人的角度出发,他登基这么多年都未曾掌握多大的权力,更别说遥远边关的军权。
他甚至有理由怀疑所有的边关将领。
而那和朱无视存在瓜葛的十位将军,只能说是其中的代表。
值此大战即将开启之际,皇帝便更应该好好处理此事。
至于元国的威胁————距离真正开战,必然还需要一段准备的时间。
而且,明国边关有著稳妥而强大的防御机制,只要将领不出问题,士兵给予满饷,后勤有所保障,就可以抵挡元国很长的一段时间。
这就是属于明国的实力与底气。
从这个角度上来说,小皇帝在此时选择诸葛神侯前去边关,收拢军权,居然还是一个明智的选择。
而且,他还选对了人。
因为,诸葛神侯真的是一位允文允武,能在朝堂与群臣斗智,也能在战场上与敌军斗勇的人物。
毕竟,他姓诸葛。
你可以怀疑现实之中姓诸葛的人是不是真的有超凡的智慧。
但在所有的影视小说作品之中,诸葛二字,就是智慧的代名词。
如果在这两个字后面再加上一个侯爷的官位————稳了!
绝对稳了!
「臣对此并无了解。既然是陛下的决定,臣自然支持。」
说著,周明又看了一眼皇帝,道:「若陛下有意,臣也可问一问义父。
「这————」
皇帝想了想,终究是对于自己的这一决定并非完全自信,还是点头道:「也好。」
正事儿说完,皇帝随便甩了两杆子,没有钓上什么鱼,就告辞离去了。
周明收了钓竿,忽地摇摇头。
「果然啊,人只要坐上那个皇位,终究会变。而这位,显然也开始了。却不知,他这副礼贤下士的模样,还能维持多久————」
今日之对话。
小皇帝的话语之中,数次暗藏机锋。
显然是对周明并不完全放心。
而且各种问题说是请教,但论起姿态,真如君臣一般。
虽然说,两人本就是君臣。
但要知道,在此之前,小皇帝的态度,可不是这样的。
周明早就想过,皇帝收回权力之后,对他的态度肯定会变。
但也没想过会变得这么快。
「不过,如此高强的变脸本领,也是一个皇帝该有的————」
周明本人,其实并不反感这种变脸。
尤其是对于皇帝来说。
反而还有些欣赏。
如果————被变脸的人不是他的话。
次日,裴矩上表奏折,赞同了皇帝选定诸葛正我前往边关巡查的决定。
于是,诸葛正我很快接到旨意,率领四大名捕赶往边关。
与此同时,明国内部也动员起来,开始清点和整理物资,召集民夫运送粮草。
这种种举动,显然是瞒不过天下有心人。
很快,大战将起的事情,就已经成了天下共识。
即便是宋国,面对这种情况,也只能整顿军备,硬接战争。
而元国和明国,更是兴奋起来。
元国自不必说,从去年开始,就已经有心准备战争,今年才打起来,对他们来说,已经算慢了。
而明国,小皇帝刚刚夺回大权,正是志满意得之时。
开战,他完全不怕。
甚至,很是期待!
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