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029章 汪伪背叛(1 / 2)

“咱们旅的兵,得会三样:能跑、能藏、能打。”李战龙在训练场上对战士们说,“跑,要比兔子快;藏,要比石头静;打,要比老虎和狮子还要勇猛。”

汽车营的卡车被改得越来越“土”——蒙上茅草,喷上泥点,远远看去像辆拉粪的车,可驾驶室里藏着电台,车厢底下焊着炸药包。

有次日军的巡逻队嫌“晦气”,愣是没查,眼睁睁看着他们拉着半车炸药从眼皮子底下过了。

陈振华偶尔会来特战旅看看,每次都能撞见新鲜事——今天是战士们在学日军的口令,明天是侦察兵在练“装死”,连炊事员都背着步枪,说“万一送饭时遇上小鬼子,也能顶上两枪”。

“李战龙,”陈振华看着远处卡车营扬起的尘土,“这支部队,越来越有你的样子了。”

李战龙笑了笑,望向太行山深处:“时刻等待师长的命令,就让他们试试真格的。”

风掠过沙盘,将特战旅的蓝色箭头吹得微微颤动,仿佛下一秒就要窜出去,钻进那片等待着的战场。

特战旅的训练场边,几个迫击炮排正在进行实弹演练。炮弹呼啸着划过天空,却在离靶标百米外的地方落下,炸起一片浅浅的烟尘。

李战龙皱着眉,手里捏着一份火力评估报告——全旅4个炮营,有2个营只配备迫击炮,最远射程不足两千米,遇上日军的碉堡群,往往只能望“堡”兴叹。

“不是战士们打得不准,是家伙事太落后。”陈振华蹲在迫击炮旁,掂了掂炮弹,“这玩意儿轻便灵活,适合游击战,但机动旅要打穿插、啃硬骨头,没有直射火力根本不行。”

他指着远处的模拟碉堡,“小鬼子的机枪巢离地三米,迫击炮的抛物线根本打不着;九二式步兵炮平射,一炮就能掀了它。”

李战龙翻开四个特战团炮营的花名册,上面的记录触目惊心:特战一团炮营只有54门迫击炮,炮弹凑不齐一个基数;特战三团的炮营更惨,战士们还在用土造的“飞雷炮”,射程不足五百米。

“上次演习,咱们的迫击炮打了三轮,愣是没压制住‘日军’的重机枪。”他苦笑,“再这么下去,特战旅的机动就成了‘被动’。”

陈振华突然站起身,目光扫过训练场:“把一个迫击炮连,都换成九二式步兵炮!每个炮营至少配6门九二式步兵炮,炮弹按战时标准备足。三个月内,我要看到特战旅的炮营能跟得上坦克冲锋!”

命令下达的那天,特战旅的炮营炸开了锅。老兵们摸着用了大半辈子的迫击炮,眼里满是不舍:

“这玩意儿虽说射程近,但轻便啊,扛着就能跑,换了九二式,光炮身就两百多斤,咋跟得上机动?”

陈振华特意从炮旅调来了6个九二式步兵炮教学组,组长全是晋绥军投诚的老炮手。

“别小看这铁疙瘩,”老炮手王德胜拍着炮身,“它能平射打碉堡,能曲射打集群,射程两千米,比迫击炮远一倍还多。只要练熟了,跑起来不比迫击炮慢!”

换装训练比想象中更难,九二式步兵炮的操作需要三人协同:瞄准手、装填手、弹药手,少一个环节都打不响。

有个迫击炮班改练步兵炮,因为配合生疏,半天只打了三发炮弹,还全打偏了。李战龙没批评他们,只是让人把炮拆开,一点点讲解构造:“迫击炮是‘甩’出去的,步兵炮是‘推’出去的,原理不一样,得从头学。”

最头疼的是机动问题。陈振华让人给炮轮装了减震装置,又操作了可拆卸的炮架,拆解开后能由四匹马分驮。

“咱们是特战旅,炮也得能‘特战’。”他在示范现场说,“骑兵牵着炮跑,步兵扛着零件追,什么时候能在一小时内完成十公里急行军并展开射击,才算过关。”

战士们想出了不少土办法:给炮架刷上迷彩漆,在炮身缠上草绳伪装;把炮弹箱改成马鞍形,让战马驮得更稳;甚至发明了“炮车滑竿”,在山地里用两根竹竿架着炮身滑行。

王德胜看着这些发明,忍不住感叹:“八路军的兵就是能琢磨,这股劲用到打鬼子上,没有打不赢的仗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