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999章 官吏缺额(2 / 2)

当地多山地,田亩多为不规则的散地,可他们只学过规则计算,便想当然地图省事将田亩按矩形估算。

最终统计结果显示,全县田亩面积比实际多出两成,朝廷据此制定的赋税额度,让百姓负担陡增,不少农户因缴不起税,不得不卖掉耕牛,甚至弃田而走,引发大规模上访和重新有了流民。

这在大乾治下,尚属首例!

县令在给朝廷的奏疏中痛心疾首:“小吏不懂田亩计算之法,以讹传讹,不仅加重百姓负担,更让朝廷失信于民间。”

济州便民井工程,同样因小吏算术错误陷入困境。

工程需修建十口深三丈、直径一丈的水井,小吏核算砖石用量时,误将立方算成平方,导致采购的砖石仅够修建三口井。

当第七口井刚砌到一半,砖石便已耗尽,而井壁因砖石不足,厚度仅为设计标准的一半,刚完工便出现裂缝,一场暴雨后竟轰然坍塌,险些砸伤取水百姓。

乡绅们联名上书,要求朝廷严惩失职小吏,“如此草菅人命的算术错误,若不严惩,百姓何以安心?”

比能力不足更恶劣的,是部分小吏的舞弊行为。

兖州某县的县衙内,负责统计事务的小吏张文远正对着桌上的账簿,满脸得意地涂改着数字。

他手中的毛笔在“开垦荒地面积”一栏停顿片刻,将原本的“两千亩”狠狠划去,重新写下“两万亩”;在“粮食产量”一栏,把“五千石”改为“五万石”。

最后,在“便民房屋修建支出”一项,将费用随之翻了十倍。

这并非张文远一时兴起,而是他精心策划的“政绩捷径”。

自大乾平定天下后,朝廷鼓励各地开垦荒地、增产粮食、兴修便民设施,并规定凡政绩突出的州县,官吏可获得晋升机会与额外拨款。

张文远本是部队的教导员,后来分到了县衙任职,只是始终未能得到提拔,眼看同期入职的同僚有的调往州府,有的升任主簿,心中愈发焦虑。

“只要把数据改得漂亮些,县令大人能得到表彰,我作为小吏,自然也能沾光,说不定还能升个县丞当当。”

张文远一边涂改账簿,一边在心中盘算着。

为了让数据看起来真实可信,他还特意伪造了配套的凭证。

模仿农户的笔迹,伪造了两千份荒地开垦认领书。

在粮仓的登记册上,虚增了数十个储粮批次。

甚至找人绘制了瓦房的图纸,贴上已完工的标签。

这些伪造的材料与篡改后的账簿一同上报,很快便通过了县令的审核。

那县令本是前宋旧臣,归降之后急于出政绩,对数据背后的猫腻视而不见,更多是看不懂,索性直接将报告呈往兖州府,再由府衙转报朝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