伊丽河失守的消息如惊雷般炸响在黑汗王庭时,八剌沙衮的宫殿内正弥漫着绝望的气息。
黑汗国主盯着舆图上被红笔圈出的伊丽河,手指因用力而泛白,那片水草丰美的牧场,不仅是黑汗的粮草根基,更是抵御大乾西进的天然屏障。
如今屏障已失,大乾骑兵正沿着河谷稳步推进,距离王庭仅数百里之遥。
“必须立刻调集兵马,反杀过去!”
可当他清点兵力时,才发现黑汗早已陷入兵力匮乏的窘境。
北部边境的守军在阿尔泰山一战中溃散大半,南部的三万兵马则长期驻守于阗故地,防备着于阗残余势力的反扑。
自黑汗征服于阗后,这片佛教古国的遗民从未真正臣服,时常发动小规模叛乱,南部兵马根本不敢轻易调动。
“于阗那边暂时无忧,大乾才是致命威胁!”
主战派大臣跪在殿中嘶吼,“若丢了王庭,黑汗被大乾吞并,于阗即便保住也于事无补!”
这番话戳中了国主的软肋,他最终咬牙下令:调南部三万部族兵马即刻东进,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海北部边缘,经疏勒驰援八剌沙衮。
为了加快行军速度,他甚至特许军队沿途向绿洲城邦征集粮草,这一命令也为后续的伏击埋下了隐患。
三万兵马多由葛逻禄、样磨等部族组成,各部族首领本就对黑汗的横征暴敛心存不满,此次强行调兵更是怨声载道。
当大军从于阗故地出发,踏入茫茫沙海时,队伍已显出松散之态。
部族士兵们牵着疲惫的战马,背着沉重的行囊,在烈日与风沙中艰难前行,根本没意识到死亡的陷阱正在前方等待。
黑汗调兵的消息,早在三天前就通过西州回鹘的探子传到了耶律大石手中。
这位曾率领契丹铁骑纵横北疆的“大石林牙”,如今已是大乾西域建设兵团的统帅,凭借通晓契丹、汉文的学识与丰富的作战经验,将兵团打造成了兼具生产与作战能力的精锐之师。
“乌兹根城是疏勒通往八剌沙衮的必经之路,扼守亚西河河谷入口,进可攻退可守,正是设伏的绝佳地点。”
耶律大石站在舆图前,手指落在费尔干纳盆地东部的乌兹根城旧址上。
他深知黑汗兵马穿越沙海后必然人困马乏,而乌兹根城北临黑河台地,城南是狭窄河谷,只要堵住两端出口,敌军便插翅难飞。
为了确保伏击成功,耶律大石制定了周密的作战计划。
令两万步兵携带锄头、铁锹提前抵达乌兹根城,加固原有防御工事,在河谷两侧挖掘壕沟,埋设尖刺。
派一万骑兵埋伏在城北的荒漠中,待敌军进入河谷后切断退路。
自己则亲率一万装备强弩与投石机的精锐,驻守城中堡垒。
这座曾作为喀喇汗汗国西半部都城的城池,其坚实的城墙足以抵御敌军冲击。
“黑汗各部族兵马本就人心涣散,此战不仅要击溃他们,更要收服其部族民心。”
耶律大石在战前动员时强调。
他特意下令,作战时优先打击黑汗主将麾下的嫡系部队,对部族士兵则以招降为主,还提前备好了粮草与饮水,准备迎接归降的部族。
黑汗三万兵马在沙海中跋涉了十日,终于在启元四年秋末抵达乌兹根城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