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乾启元四年春,上京草原的风仍带着凛冽的寒意。
姜齐望着远处连绵起伏的草原,眉头微蹙,自平定南越后,大乾的南疆已趋于稳定,可北疆的草原部族,却始终是一块心病。
草原上散布着数十个部族,大的有达旦,小的有党项,奚族,渤海。
这些部族时而相互攻伐,争夺水草,时而联合起来,袭扰前宋边境,劫掠粮食与牲畜。
此前有辽国压着,部族虽居无定所,打跑一个,另一个又会趁机崛起。
大乾占领之后,虽然也推行汉化,又会激起部族的反抗,毕竟草原与中原的文化、生活习惯差异太大。
“陛下,昨日又有两个部族争斗,死伤数十人,边境的哨所也遭到袭扰,损失了几匹战马。”
时迁轻声禀报,语气中带着担忧。
姜齐叹了口气,他知道,若不能找到一个既能让部族接受,又能有效管理的办法,北疆永无宁日。
此前,大臣们曾提出“分而治之”的策略,将大的部族拆分,扶持弱小部族制衡强大部族,却被姜齐否决:“分而治之只会加剧部族间的矛盾,今日能制衡,明日便可能联合反我,非长久之计。”
他想要的,是让这些部族真正融入大乾,不再将自己视为外人,而是大乾人。
经过数月的调研与商议,姜齐终于拿出了一套全新的治理方案,在草原推行“八旗制度”,以地域划分旗属,而非以部族血缘为界。
“以往部族以血缘聚居,彼此隔绝,如今以地域定旗,让不同部族的人生活在同一旗内,久而久之,自然会不分彼此。”姜齐在朝会上向大臣们解释道。
他将上京草原划分为八个区域,分别设立“正黄旗、镶黄旗、正白旗、镶白旗、正红旗、镶红旗、正蓝旗、镶蓝旗”,每个旗管辖的地域范围根据水草丰美程度与部族人口数量调整,确保各旗实力相对均衡。
每个旗内,选拔熟悉草原事务、威望较高的人担任“旗主”,旗主需由大乾朝廷册封,对朝廷负责,旗内再下设“参领”“佐领”,分别管理户籍、军事、生产等事务。
最关键的是,八旗制度打破了部族的血缘壁垒,以往某个部族的人,只能在本族的范围内活动,如今却可根据水草迁徙、婚姻嫁娶等,自由往来于不同旗之间,只要在所在旗登记户籍,便可享受与当地居民同等的待遇。
朝廷还会定期组织各旗之间的赛马、摔跤等活动,促进旗与旗、部族与部族之间的交流。
为了让部族接受这一制度,姜齐还制定了配套政策:凡草原部族加入八旗,可由朝廷优先收购羊毛,牛皮,马匹;旗内的牧场、水源由朝廷统一分配,避免因争夺资源引发争斗;朝廷还会派遣农技师,向草原部族传授农业技术,帮助他们在适宜耕种的区域开垦荒地,实现以牧为辅,以农补牧,改善生活。
八旗制度推行之初,不少部族心存疑虑。
正白旗管辖范围内的达旦首领阿勒泰,便带着族人来到洛阳城,向姜齐表达担忧:“陛下,我们部族世代在这片草原生活,若与其他部族共处一旗,恐会产生矛盾,还请陛下三思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