甚至还有人说,蝗虫在有德行的地区,过境而不食作物。
于是史书中就常见到有官员上报,蝗虫过境而不食庄稼,甚至夸张的说有蝗虫抱棘而死,
更多的官吏则是匿而不报。
似乎这样,就说明他们有德行。
借着几分酒意,
李逸跟皇帝讲起科普课,蝗虫的生活习性。
“据史书记载,华夏历朝,蝗虫成灾严重的地方,主要是在黄河流域,尤其是中下游,冲积而成的平原地区,极易起蝗。
蝗虫怕水,降雨会把蝗虫幼虫杀死,而积水会淹没虫卵。
因此雨水充沛的年份,不易起蝗。
而在黄河中下游的那些平原,大旱导致河湖水位下降,退水后的河滩湖滩暴露湿润泥沙,这是雌蝗最好的产卵地。
一只蝗虫一次能产卵几十枚上百枚,而一只蝗虫当年产的卵,发育成虫后仍可繁殖一到三代。
湿润的退水河滩能让这些虫卵大量成活,最多的时候,一分河滩地,土中能产卵上万个卵块,每个卵块中有五六十粒卵,则一分地能有百万蝗虫卵。
若是雨水充沛之时,
这些河滩湖滩等退水区,往往很快又会被淹,大部份的蝗虫卵会被淹死。
而大旱之时,这些退水区却不会再被淹,蝗虫卵在土中,只要温度适宜,经过二十几天卵期,就能孵化出来。”
“一分地就能有百万枚蝗虫卵那一亩地岂不是千万”李世民惊的面色都有些发白。
这还只是一亩地,而千里黄河,这种退水后湿润的河滩地得有多少
“都说明年要起蝗,
这真是上天对我不满,降下天遣”
李逸给皇帝倒满酒,“陛下,蝗虫是因自然变化而引发的,大旱后必有蝗。”
“那大旱也是天灾,是否也是天遣”
“这都是自然变化。”
“有旱灾,可以抗旱救灾。有蝗灾,也可以灭蝗救灾!”
听到灭蝗二字,李世民的手都抖了一下。
蝗,那是灾异,那是天遣,历朝遇到蝗灾,那都是要祭祀祈求,甚至宰相都在引咎请辞,严重的皇帝还要下罪已诏。
只敢乞求蝗虫离去,
谁敢灭蝗
“听闻,曾经有农人因庄稼被蝗食尽,于是怒而捕蝗而食,结果却中毒身亡。”李世民道。
“陛下,蝗虫终身有三个虫态,即卵、若虫和成虫。“李逸饮了口酒,慢慢道来,
“卵生活在土壤中,不能自在活动,若虫分五个龄期,要脱五次皮。脱皮前后通常不取食,
五次脱皮后变为成虫,具有能飞翔的羽翼,也可以繁殖。
蝗虫从卵出世到成蝗交配繁殖大概一个月,
蝗虫一年可产卵数次,秋季产卵于土中,若天暖有旱,则来年夏就易起蝗。
夏涝旱,秋又起蝗。
蝗虫有毒,但只有当它们结成蝗群,并达到很大的数量时,它们身上才会有毒。”
“多大的群有毒”李世民问。
“大概就是这些蝗虫成群跨越州县时。”
“能毒死人吗”
“若是直接吃这种蝗虫太多,有可能毒死。”
对付蝗虫办法也有不少,
“蝗虫是可防治的,冬季、初春,可以挖蝗卵,河滩湖滩地深一二尺土壤中有蝗卵,动员百姓去挖,反复挖几次,就能大大减少蝗卵。
等到明年夏蝗卵孵化出来,在他们还不会飞的若虫阶段,引入鸡、鸭群食蝗蝻,每鸭能日食蝗蝻二百余只。
又可用火攻法诱杀,蝗虫和多数虫子一样趋光,夜间设篝火或灯光,吸引蝗虫,捕杀。
还可坑杀,挖深广各二尺的深沟,诱蝗虫聚集后捕杀,或放水淹灌。
为鼓励百姓参与,可下诏,蝗虫卵、蝗虫都可换钱。
比如一升蝗卵可换五斗粟,捕蝗虫一斗可换粟一斗。”
李世民惊讶,“用蝗卵蝗虫换粮”
“嗯,具体的兑换比例可以视情况调整,但这种以蝗换粮,才能最好的调动百姓积极性,
最好是让各地州县官的捕蝗成果,和他们的政绩考核也挂钩。”
“陛下,换来的蝗虫其实也不会浪费,既可蒸、晒干后打粉做成牲口饲料,
也可在饥荒时,掺入粗杂加工成救灾粮。
甚至蒸熟后去翅腿后晒干,也能跟虾干一一样吃。”
“不是说有毒吗”
“蝗虫有毒,一来是他抱群开始千里飞行时才有,二来经过蒸晒、掺合其它,也就毒性大减。
饥荒之时,比起树皮草根观音土,总强过千百倍的。”
李世民虽然心中也还有几分对蝗神的畏惧,可一想到蝗虫遮天蔽日千里无人烟的恐怖景象,还是咬了咬牙,“无逸,你把此事写个详细的奏疏,最好是跟你的柏谷坞奏事一样,写的详详细细,
到时我们和诸位宰相们一起拟个对策出来。”
此时的皇帝,又拿出了战场上的那种果决和狠劲。
“若使天下乂安,移灾朕身,以存万国,甘心无吝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