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下文学小说网 > 玄幻奇幻 > 野夫提刀录 > 第四百四十七章 压垮

第四百四十七章 压垮(1 / 2)

“非想大师,这里的情况如何?”高见走进庭院,环顾四周静谧的景色,开口问道。

昔日高见初到神都时,目睹了太多触目惊心的景象。

许多孤儿和普通人被如同货物般买卖,被残酷地训练成奴隶、作为某些修行者的血食,甚至在被刻意折磨至死后,将其怨魂炼制成恶毒的灵材,其中主导这些勾当的,势力庞大的幽明地便是罪魁祸首之一。

当时的高见,凭借一腔孤勇出手阻止了多起此类事件,也因此彻底得罪了幽明地,结下仇怨。后来在凉州,他与幽明地的冲突再次升级,甚至引动了幽明地老祖元律亲自出手。但最终,高见凭借胆识与计谋,竟与元律谈成了“合作”,并在某种程度上“帮助”元律晋升了地仙。自那以后,幽明地明面上便没有再找过高见的麻烦。

不过,高见心知肚明,神都这潭水极深,局势绝非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。

底层修行资源的黑暗交易,绝不会因为一个元律的“合作”而彻底根除。所以他才会向非想询问现状。

非想的蓝色眼眸微垂,声音依旧平和:“神都大势难以抵御,各处人家、府邸、乃至一些隐秘宗门,对奴仆的需求根深蒂固,如同暗流,难以彻底禁止。”他话语中带着无奈,但随即又道,“然,我秉持一念,若有人身陷囹圄,求生欲望强烈,心向光明而不甘沉沦,那么,我便会出手相助。”

他看向高见,语气肯定:“从未遗漏。”

这意味着,只要还有人不放弃希望,努力挣扎求生,非想就会感知到,并施以援手。这并非普度众生,而是给予那些自助者一个机会。

高见闻言,点了点头:“自助者天助,这也是现在最好的办法了。”他认同这个理念。如果一个人自己都放弃了挣扎求存的意志,那么即便救下来,也不过是行尸走肉,意义不大。非想的方法,是在筛选那些心志尚未完全泯灭,值得拯救的灵魂。

这时,非想的目光越过高见,在他身后那位一直沉默寡言,气息冷硬如石头般的覃隆身上,开口问道,声音温和:“那么,这位是?”

“覃隆。”覃隆向前半步,言简意赅地做了自我介绍,但关于自己的身份、来历、与高见的关系,一概没提,保持了其一贯的风格。

高见在一旁补充了一句:“他是个好人。”

覃隆闻言,那冷硬的脸上似乎掠过一丝极淡的、近乎自嘲的波动。他摇了摇头,看向非想,语气平淡却认真:“我不是。我是个杀手,夺人性命是常事。”他顿了顿,目光扫过这清净的禅院,仿佛能穿透墙,语气带上了一丝真正的感叹,“非想大师……你才是好人啊。”

他似乎并未踏入佛寺深处,但仅凭感知,就已经明白了这方净土所承载的慈悲与救赎。

覃隆虽看不见禅房内的具体情形,但他那经过千锤百炼的感知,能清晰地捕捉到里面传来的呼吸声。

那并非惊恐不安的浅眠,也不是疲惫不堪的沉酣,而是一种真正平静的、安宁的、均匀悠长的呼吸。

只有在心灵彻底放松,感到绝对安全,睡得无比安稳时,才会有这样的呼吸。

这种呼吸……覃隆自己已经很多年没有过了。

记忆中,唯有当年听闻方家被彻底铲除的那个消息后,他心中积压多年的巨石轰然地,那一夜,他才曾如此安稳地睡过一觉。

而这佛寺之中,听呼吸声判断,人数不少,竟皆是这般安稳沉睡。仅此一点,覃隆便可以断定,眼前的非想大师所言非虚,他确实在此地营造了一方真正的净土,庇护着这些曾经受苦的灵魂。

这可真是,大功德啊。

他并非信众,但面对这种纯粹的慈悲与坚守,他发自内心地敬佩。于是他收敛了周身惯有的冷冽,双手合十,对着非想郑重地行了一礼。这是他所能表达的最高的敬意。

非想坦然受之,亦回了一礼,湛蓝色的面容上依旧是那副悲悯平和的神情。他转而看向高见,问道:“高见,这次来,是有什么事情吗?”

“就是来看看,有什么需要帮忙的,有什么需要解决的吗?”高见问道。

非想思考了一下,澄澈的目光中流露出一丝凡俗的困扰:“非要的话……大概就是金钱吧。其他的事情,包括外界的暴力干扰,贫僧尚能应对,其实并没有那么严重。但在这神都,维持这般多人的生计,衣食住行,医药求学,金钱还是最重要的东西。”

他轻轻叹了口气,带着些许无奈:“只是,一个个自称贫僧贫僧,我们这些念经的,总归是不太会赚钱啊。”

高见闻言,却是笑了笑:“那可未必。天下佛寺,金碧辉煌、香火鼎盛者不在少数。非想大师你乃天人众,超凡脱俗,号召力理应更强,若愿开方便之门,接受布施,信众供奉想必不会少。而且以你的心性,定然也不会将钱财浪费于奢靡,只会用于正途。”

非想却摇了摇头,目光清澈而坚定:“收受那些钱财,会带来因果。信众供奉的钱财之上,往往沾染着他们的欲望、执念、乃至罪业……那是‘众生之愿’的沉重载体。若收了这些钱,用之于此地,这些因果便会无形中缠绕上来,对这些刚刚获得安宁的孩子而言,并非福祉,反而可能是一种污染和负担。贫僧不能因一时之需,而坏了他们来之不易的清净。”

着话,他带着高见和覃隆,一路穿过几重殿宇,来到了寺庙最中心的一处庭院。

庭院中央,生长着一棵极其古老而高大的树木,枝繁叶茂,树冠如华盖,笼罩了大半个庭院。

与世间几乎所有香火鼎盛的寺庙中的古树一样,它的枝条上系满了密密麻麻的红色丝绳,每一条红绳下端都系着一块木牌,木牌上写着各式各样的愿望。有祈求平安的,有渴望团圆的,有希冀病愈的……密密麻麻,承载着无数凡俗的悲喜与期盼。

然而,高见的目光一凝,心灯照影经无声运转。

在他的“视野”中,这棵树周身萦绕着一股庞大而纯净的灵性,那是由长久岁月、寺庙清净之气以及无数真挚愿力共同滋养出来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