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302章 尸易无限(207)(1 / 2)

阿贵蹲在防水布前,指尖几乎要碰到竹简,却又克制地停住,只敢用软毛刷轻轻拂去表面最后一点浮尘。“你们看这行,‘丞相亮令,劝农桑,薄赋敛’,这是诸葛亮的治国政策啊!”他声音都在发颤,赶紧掏出随身携带的《三国志》拓本对照,“《蜀书·诸葛亮传》里只记载了‘务农殖谷,闭关息民’,但这竹简里写得更具体,连赋税的比例都有,说‘亩输租四升’,这可是前所未有的细节!”

Shirley杨则在石棺旁发现了一件青铜灯,灯座上刻着细密的花纹,仔细一看,竟是“蜀锦”的织造图案——几个工匠坐在织机前,手里牵着丝线,织机上还能看到半成型的锦缎纹样。“这是蜀汉的‘诸葛灯’!”她惊喜地说,“传说诸葛亮曾改进过灯具,既能照明,又能取暖,没想到真的能见到实物。而且这灯座上的蜀锦图案,正好印证了蜀汉‘锦官城’的繁荣,太有价值了!”

老烟枪在主墓室的角落里清理出一个陶罐,打开盖子,里面装着一些褐色的颗粒,他捏起一粒放在鼻尖闻了闻,又用指甲轻轻掐了掐:“这是蜀汉的稻谷种子!在这么潮湿的环境下能保存这么久,多亏了陶罐的密封性好。咱们可以把这些种子交给农业研究所,说不定能培育出三国时期的稻谷品种,看看和现在的稻谷有什么不一样。”

胖子则负责搬运那些沉重的青铜器,他小心翼翼地把青铜鼎抱起来,放在铺了软布的文物箱里:“这鼎真沉,估计得有几十斤!你看鼎身上的‘饕餮纹’,虽然不如商周时期的精致,但也有蜀汉自己的风格,边缘还刻着‘章武二年造’,章武是刘备的年号,二年就是公元222年,正好是蜀汉刚建立的时候,这鼎算是蜀汉早期的文物了!”

接下来的十天,我们几乎把所有时间都投入到主墓室的文物清理中。阿贵每天都泡在竹简堆里,逐字逐句地解读,遇到模糊不清的字迹,就用特殊的灯光照射,再用放大镜一点点辨认。有天深夜,他突然从睡袋里爬起来,举着一卷刚拼接好的竹简跑到我们帐篷里:“重大发现!这卷竹简是诸葛亮北伐的军事部署!上面写着‘建兴五年,遣赵云、邓芝据箕谷,为疑兵;亮自率诸军攻祁山’,建兴五年就是公元227年,这和《三国志》里的记载基本一致,但竹简里还提到了‘粮草运输路线’,说‘从陈仓道运粮,十日一继’,这可是史书中没有的细节,能补充诸葛亮北伐的军事史!”

Shirley杨在修复一件陶瓷碗时,发现碗底刻着“蜀郡窑”三个字,她立刻找来《中国陶瓷史》对照:“蜀郡窑是蜀汉时期的重要窑口,之前只在文献中提到过,这次是第一次发现实物!你看这碗身上的‘水波纹’,线条流畅,颜色是青釉,虽然有些脱落,但依然能看出蜀汉陶瓷工艺的水平。”她用细砂纸轻轻打磨碗口的缺口,又用特制的胶水修补,很快,这只破碎的陶瓷碗就恢复了大致的模样。

老烟枪则每天都会检查文物储存室的温湿度,确保竹简和丝绸不会受潮发霉。他还在储存室里放了几包干燥的艾草,既能吸湿,又能防止虫蛀:“这些竹简是咱们这次发掘的重中之重,要是发霉腐烂了,损失就大了。我每天都得来看好几遍,心里才踏实。”

就在我们清理完主墓室,准备开始清理耳室的时候,警方传来了突破性进展——他们根据我们提供的盗墓贼留下的洛阳铲碎片和脚印,在成都的一个地下古玩市场抓获了五名盗墓贼,还缴获了大量被盗的蜀汉文物,包括完整的竹简、青铜剑、金钗和陶瓷器。

“太好了!这些文物终于追回来了!”王局长接到电话后,激动地在帐篷里来回踱步,“盗墓贼交代,他们还把一部分珍贵的竹简卖给了一个叫‘蜀鼠’的文物贩子,这个‘蜀鼠’专门倒卖四川地区的古代文物,已经多次从盗墓贼手里收购文物,然后转手卖给海外买家。警方已经成立了专案组,正在全力追捕‘蜀鼠’,相信很快就能把他抓获,追回剩下的文物!”

我们跟着警方去了地下古玩市场的临时扣押点,看到缴获的文物整齐地摆放在地上,其中一卷完整的蜀汉竹简格外引人注目,竹简上的文字清晰可见,记载的是蜀汉的法律条文。阿贵赶紧凑过去,一边看一边念:“‘盗官物者,杖一百,没其家资;伤人者,绞’,这和汉代的法律基本一致,但也有蜀汉自己的调整,比如增加了‘保护蜀锦织造者’的条文,说‘敢盗锦者,斩’,可见蜀汉对蜀锦产业的重视!”

在缴获的文物中,还有一把青铜剑,剑身上刻着“赵云”二字,剑柄上还残留着一些红色的丝带。“这难道是赵云用过的剑?”胖子瞪大了眼睛,“要是真的,那可太厉害了!《三国演义》里说赵云用的是龙胆枪,但史书里也提到过他用剑,说不定这就是他的佩剑!”

张教授仔细检查了青铜剑,摇了摇头:“这剑应该是蜀汉时期仿制赵云佩剑的纪念剑,不是赵云本人用过的。你看剑身上的‘赵云’二字,字体是蜀汉后期的隶书,而赵云去世于建兴七年(公元229年),这剑的铸造时间应该在赵云去世之后,可能是当时的人为了纪念赵云而铸造的。不过,就算是纪念剑,也是非常珍贵的蜀汉文物,对研究蜀汉的军事文化和民间信仰有重要意义。”

回到天回山发掘现场后,我们把追回的文物小心地进行了清理和登记,然后开始清理东耳室和西耳室。东耳室里存放着大量的竹简和文书,大部分都是蜀汉的行政文书,包括赋税记录、户籍登记、官员任免等,其中一卷文书还记载了蜀汉与东吴的外交往来,说“建兴元年,遣使者赴吴,重申盟约,共拒曹魏”,建兴元年是公元223年,也就是刘禅即位的第一年,这文书能补充蜀汉与东吴的外交史。

西耳室里则存放着一些生活用具和武器,有陶瓷壶、青铜镜、铁矛、弓箭等,其中一件青铜镜上刻着精美的“花鸟纹”,镜背上还刻着“君宜高官”四个字,是蜀汉时期常见的吉祥纹饰。老烟枪在西耳室的角落里发现了一个小小的漆盒,里面装着几枚蜀汉的铜钱,铜钱上刻着“直百五铢”四个字:“这是蜀汉的货币,‘直百五铢’一枚能当一百枚五铢钱用,是刘备在益州时期铸造的,用于解决军费问题。这些铜钱保存得很完整,能看出当时的铸造工艺。”

随着发掘工作的深入,我们对这座蜀汉尚书令墓的了解也越来越全面。根据出土的文物和竹简记载,墓主人名叫“费祎”(与蜀汉后期的名臣费祎同名,但非同一人),是蜀汉前期的尚书令,曾辅佐刘备、诸葛亮治理蜀汉,参与过诸葛亮的北伐筹备工作,在蜀汉政权中地位显赫。他的墓葬规模宏大,陪葬品丰富,不仅有大量的行政文书和军事资料,还有精美的青铜器、陶瓷器和生活用具,全面反映了蜀汉时期的政治、经济、军事和文化生活。

在发掘工作结束的那天,四川文物局举办了一场隆重的庆祝仪式,当地的官员、考古专家和村民都赶来参加。王局长亲自为我们颁发了“四川文物保护先进集体”的奖牌,还邀请我们参加蜀汉文物特展的筹备工作。

“这些文物是蜀汉历史文化的瑰宝,”王局长在庆祝仪式上说,“我们打算在成都博物馆举办一场‘蜀汉文明特展’,让更多的人了解三国时期蜀汉的历史文化,了解诸葛亮治理蜀汉的功绩,了解四川地区在三国时期的重要地位。希望你们能继续支持我们的工作,为文物保护和文化传承做出更大的贡献。”

我们爽快地答应了王局长的邀请,开始参与特展的筹备工作。Shirley杨负责文物的展示设计,她根据文物的文化特色和历史背景,将展示区分为“蜀汉政治”“军事北伐”“经济民生”“文化艺术”四个部分,每个部分都采用了对应的场景布置——“蜀汉政治”区还原了蜀汉的尚书台(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),摆放着仿制的文书和印章;“军事北伐”区展示了青铜剑、铁矛和诸葛亮北伐的军事部署竹简,还制作了一个小型的北伐路线沙盘;“经济民生”区则陈列了蜀锦图案的青铜灯、“直百五铢”铜钱和稻谷种子,让观众能直观地感受蜀汉的经济生活;“文化艺术”区展示了蜀汉的陶瓷器、青铜镜和书法竹简,展现了蜀汉的文化艺术水平。

阿贵则负责展览的讲解和文物解读,他编写了详细的讲解词,还制作了蜀汉历史年表、诸葛亮北伐路线图和蜀汉行政机构示意图,让观众能更清楚地了解蜀汉的历史背景和政治制度。他还在展览中设置了“竹简拼接体验区”,准备了仿制的竹简和绳子,让观众亲手拼接竹简,感受古代文书的制作过程,很多小朋友都围着体验区,兴奋地拼接着竹简,时不时还向阿贵请教竹简上的文字是什么意思。

老烟枪则在博物馆的院子里搭建了一个“蜀汉草药园”,种植了蜀汉时期常见的艾草、金银花、薄荷、甘草等植物,还设置了科普展板,介绍这些植物在蜀汉时期的用途——比如艾草用于驱蚊和入药,金银花用于清热解毒,薄荷用于清热解暑,甘草用于调和药性,让观众了解蜀汉时期的医药文化和生活方式。他还经常在草药园里给观众讲解草药的知识,很多观众都听得津津有味,还会向他请教一些简单的草药使用方法。

胖子则负责文物的搬运和安保工作,他每天都会提前来到博物馆,仔细检查每一个展柜的锁具和玻璃,确保文物的安全。他还会在展厅里巡逻,向观众宣传文物保护的重要性,遇到有观众靠近展柜太近或者想用手触摸展柜,他都会耐心地提醒:“这些文物都有上千年的历史了,非常脆弱,咱们得小心保护,让它们能流传给更多的人看。”他还和当地的学校合作,组织了多场“蜀汉文化进校园”活动,带着仿制的蜀汉文物和竹简,去学校给孩子们讲解蜀汉的历史故事,比如诸葛亮北伐、赵云救主、刘备三顾茅庐等,孩子们都听得格外认真,还会积极地提问,胖子也会一一耐心解答,很多孩子都表示长大后想当考古学家,去发掘更多的古代文物。

经过六个月的紧张筹备,“蜀汉文明特展”终于如期举办。开展那天,成都博物馆里人山人海,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、考古专家、历史学者和三国文化爱好者都齐聚一堂,共同欣赏蜀汉文物的魅力。展厅里,观众们驻足在每一件文物前,认真地听着讲解,时不时发出惊叹声。有的观众在“竹简拼接体验区”里兴致勃勃地拼接着竹简,有的观众在“蜀汉草药园”里仔细地看着草药和科普展板,还有的观众在北伐路线沙盘前讨论着诸葛亮的军事策略,整个博物馆都充满了浓厚的文化氛围。

“真没想到,咱们能发掘出这么多珍贵的蜀汉文物,还能举办这么成功的特展,”胖子站在展厅里,看着来来往往的观众,脸上满是自豪的笑容,“以前我只在《三国演义》里看到过蜀汉的故事,现在通过这些文物,才真正感受到了蜀汉历史的真实和厚重。以后要是还有机会,我还想参与更多的考古发掘,去发现更多的古代文明。”

Shirley杨看着展柜里的青铜灯和陶瓷碗,感慨地说:“每一件文物都是历史的见证者,它们承载着古人的智慧和文化,也连接着过去和现在。这次蜀汉文物的发掘和特展,不仅让更多的人了解了蜀汉历史,也让大家更加重视文物保护工作。我们作为考古工作者,责任就是守护好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,让它们能够永远流传下去。”

老烟枪抽着烟,望着远处的天回山,眼神里满是怀念:“这次天回山的发掘,虽然辛苦,但也收获满满。那些竹简、青铜器、陶瓷器,就像一个个老朋友,向我们讲述着蜀汉时期的故事。我这辈子挖过不少古墓,见过不少文物,但蜀汉的文物最让我难忘,因为它们不仅有历史的厚重感,还有一种顽强的生命力,仿佛在告诉我们,蜀汉虽然已经灭亡了,但它的文化和精神永远不会消失。”

阿贵则拿着一本刚出版的《蜀汉竹简集释》,兴奋地对我们说:“这是我这六个月的心血结晶,里面收录了这次发掘的所有蜀汉竹简,还有详细的解读和注释。这本书不仅能为考古专家和历史学者提供重要的研究资料,也能让更多的普通读者了解蜀汉的历史和文化。以后我还要继续研究蜀汉竹简,争取能解读出更多的历史细节,还原更真实的蜀汉风貌。”

我看着身边的伙伴,心里充满了感动和期待。从陕西西安的唐代永泰公主墓,到四川成都的蜀汉尚书令墓,我们跨越了千年的历史,见证了不同朝代的文明辉煌,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考古工作的意义和价值。每一次发掘,都是一次与历史的对话;每一件文物,都是一段鲜活的历史记忆;而我们,正是这些历史记忆的守护者和传承者。

就在“蜀汉文明特展”举办得如火如荼的时候,张教授突然收到了一封来自新疆文物局的紧急电报——在新疆喀什附近发现了一座唐代的西域古城遗址,遗址中可能藏有大量的唐代西域文书、丝织品和佛教文物,但遗址已经遭到了盗墓贼的严重破坏,很多文物被盗走,当地文物局希望我们能立刻前往协助进行抢救性发掘。

“唐代西域古城遗址!”胖子一下子跳了起来,眼睛里闪烁着兴奋的光芒,“西域可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,唐代的西域古城里,肯定有很多中原文化和西域文化融合的文物,比如波斯银币、印度佛教造像、中原丝织品,说不定还有阿拉伯文的文书!咱们赶紧收拾东西,去新疆!”

Shirley杨也面露期待地说:“唐代的西域,是多民族、多文化交流融合的地方,这座古城遗址的文物,对研究唐代的丝绸之路贸易、中外文化交流和西域历史具有极高的价值。盗墓贼的破坏肯定很严重,我们得尽快出发,争取能追回更多的文物,保护好剩下的遗址和遗存。”

老烟枪想了想,说:“新疆喀什的气候干燥少雨,文物不容易受潮,但昼夜温差大,白天炎热,晚上寒冷,而且风沙很大,咱们得准备好防风沙的帐篷、防晒用品和保暖衣物。另外,西域古城遗址可能埋在沙漠或戈壁中,发掘难度很大,还得准备好专业的考古工具和设备,比如金属探测器、洛阳铲、无人机等,方便我们勘探和发掘。”

阿贵则激动地说:“唐代西域文书可能有汉文、突厥文、阿拉伯文、波斯文等多种文字,虽然我对突厥文、阿拉伯文和波斯文不太熟悉,但我可以负责汉文文书的解读和整理,还能帮忙记录和分类其他文字的文书,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帮助。而且,西域的佛教文物也很有研究价值,说不定能发现唐代佛教在西域传播的重要证据。咱们赶紧出发吧,我都等不及想看看这座唐代西域古城的真面目了!”

我们迅速收拾好行李,告别了王局长和四川文物局的工作人员,踏上了前往新疆喀什的旅程。飞机在万米高空中飞行,透过窗户,我们能看到人心潮澎湃。

我看着身边的伙伴,他们脸上都充满了期待和向往,仿佛已经看到了唐代西域古城遗址中那些珍贵的文物和遗迹。我知道,前方等待我们的,可能是艰苦的环境、复杂的发掘工作和未知的危险,但只要我们齐心协力,团结一心,就一定能克服所有困难,保护好这座唐代西域古城遗址和里面的文物,让它们重见天日,向世人展示唐代丝绸之路的繁荣和西域文化的魅力。我们的文物保护之路,还在继续,而那段发生在西域大地上的唐代历史,也正等待着我们去唤醒和探索……

飞机降落在喀什机场时,新疆文物局的艾力局长早已举着“唐代西域古城遗址工作组”的牌子在出站口等候。他穿着一身深蓝色的冲锋衣,皮肤被风沙晒得黝黑,手里攥着一张泛黄的卫星勘探图,一见到我们就快步迎上来:“可算把你们盼来了!古城在喀什西南方向的沙漠边缘,是上周牧民放羊时发现的。盗墓贼已经在遗址里挖了十几个坑,我们在现场捡到了几片唐代的绢布残片和一枚波斯银币,估计他们是冲着里面的佛教造像和文书来的。”

汽车沿着戈壁公路往古城方向开,窗外的景色越来越荒凉,远处的沙丘在阳光下泛着金色的光,偶尔能看到几株耐旱的骆驼刺,在风中摇晃着稀疏的枝叶。艾力局长指着前方一片模糊的土黄色轮廓说:“那就是古城遗址,当地人叫它‘黑沙城’,因为每年春天刮黑沙暴的时候,整个城都会被黄沙覆盖。从卫星图上看,古城呈正方形,有东、西、南、北四个城门,里面还能看到佛塔、民居和商铺的遗迹。”

抵达遗址时,我们看到几名考古队员正围着一个盗坑清理沙土,坑边散落着一些破碎的陶片和木构件。艾力局长蹲在盗坑边,拿起一块陶片递给我们:“这是唐代的彩陶片,上面的‘联珠纹’是西域特有的纹饰,中原的陶器很少有这种图案。你们再看这个盗坑,挖得很深,已经快到佛塔的基座了,要是再挖下去,佛塔可能就塌了。”

老烟枪从背包里掏出个布包,里面装着晒干的艾草和防风沙的草药,他往手上倒了一点草药粉,搓了搓说:“新疆的风沙大,紫外线强,咱们每天出门前得在脸上涂一层这个草药膏,能防晒防沙。另外,沙漠里的夜里特别冷,咱们得在帐篷里生上火炉,不然冻得根本睡不着。”

Shirley杨拿出便携式文物探测仪,在盗坑周围扫了扫:“探测仪显示咱们得先在遗址周围搭建防护栏,再用无人机对整个古城进行航拍,绘制出详细的勘探图,不然盲目发掘很容易破坏遗迹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