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们跟着赵局长往苍山方向赶,路上,赵局长继续介绍:“南诏国是唐代西南地区的重要政权,受中原文化、佛教文化和东南亚文化的影响,墓葬里的文物具有多元文化特色。这次发现的墓葬规模很大,从勘探情况来看,墓主人可能是南诏国的贵族,甚至可能是王室成员。你们看这张勘探图,墓葬呈‘甲’字形,有一条主墓道和两个耳室,主墓室的顶部还有彩绘,说明墓主人的身份不一般。但现在主墓道已经被盗墓贼炸开,耳室里的文物也被洗劫一空,咱们得抓紧时间,说不定主墓室里还能留下些珍贵的东西。”
汽车沿着盘山公路往苍山脚下开,路边的村庄渐渐稀疏,取而代之的是茂密的树林。抵达墓葬所在地时,我们看到几顶蓝色的帐篷搭在一片空地上,周围拉着警戒线,几名考古队员正拿着工具在清理盗洞周围的泥土。赵局长指着最大的一个盗洞说:“这就是通往主墓室的盗洞,我们用内窥镜看过,里面有积水,还有不少腐朽的木构件,担心进去会发生坍塌。”
老烟枪蹲在盗洞边,用手指捻了一点泥土,又放在鼻子下闻了闻:“土里有腐木味和霉味,说明墓葬里的湿度很大,木构件已经糟了。咱们得先在盗洞周围打一圈钢桩,再用钢板搭建临时通道,防止泥土塌方。另外,云南的山林里有瘴气,咱们进洞前得喝些草药水,预防中毒。”说着,他从背包里掏出一个布包,里面装着晒干的金银花、薄荷和艾草,“这些草药煮水喝,能清热解毒,还能防蚊虫叮咬。”
Shirley杨拿出便携式温湿度仪,往盗洞里伸了伸:“洞内温度18c,湿度85%,这个湿度对文物保护很不利,尤其是纸质文书和丝织品,很容易发霉。咱们得准备好除湿机,等进入主墓室后,先降低里面的湿度,再进行文物清理。”
阿贵则蹲在盗洞边,仔细观察着泥土里的碎片,突然眼睛一亮,捡起一片黑色的木片:“你们看!这木片上有刻痕,是南诏文!虽然只有几个字,但能看出是南诏国特有的‘方块字’,和我之前见过的南诏文拓片一模一样!”他小心翼翼地把木片放进密封袋,又在笔记本上画出刻痕的形状,“这应该是从一件木牍上掉下来的,说不定主墓室里还有完整的木牍。”
胖子扛着钢桩和钢板走过来,擦了擦额头的汗:“搭通道的活儿交给我,保证结实!就是这山林里的蚊子太厉害,咬得我胳膊上全是包,老烟枪,你那草药水赶紧煮上,我先喝两碗防防蚊。”
接下来的两天,我们一直在搭建临时通道和准备进洞设备。老烟枪每天都会煮一大锅草药水,分发给所有人,还在帐篷周围撒上艾草和雄黄,防止蛇虫侵扰。有天清晨,他发现帐篷外的草地上有蛇爬过的痕迹,立刻带着胖子在周围挖了一圈浅沟,沟里撒满雄黄,还在沟边插了几面写着“小心蛇虫”的木牌:“云南的山林里蛇多,尤其是眼镜蛇和竹叶青,咱们保护文物的同时,也得保护好自己。”
通道搭建好的那天下午,我们穿着防水服,戴着防毒面具和安全帽,沿着通道慢慢走进盗洞。盗洞很狭窄,只能容一个人侧身通过,洞壁上的泥土很潮湿,时不时有水滴下来。走了约十米,前方突然开阔起来——这是一个约三十平方米的主墓室,墓室的顶部有彩绘,虽然大部分已经脱落,但依然能看出上面画着“龙凤呈祥”的图案,是中原文化的特色。墓室的中央放着一具巨大的石棺,石棺的表面雕刻着精美的花纹,有南诏国特有的“孔雀纹”,还有中原的“云气纹”,融合了多元文化特色。石棺的周围散落着一些文物碎片,有金银器的残片、陶瓷器的碎片,还有几卷已经发霉的文书。
“太好了!石棺还没被打开!”赵局长激动地说,“这说明里面的文物可能还完好,咱们得小心地打开石棺,看看里面有什么。”
Shirley杨先在主墓室里放置了两台除湿机,然后用手电筒仔细检查石棺的缝隙:“石棺的盖子用糯米灰浆封着,得用特制的工具慢慢撬开,不能用蛮力,不然会损坏石棺上的雕刻。”
胖子和几名考古队员一起,用细如发丝的钢片,小心翼翼地插入石棺的缝隙,一点点撬动糯米灰浆。过了约一个小时,随着“咔嚓”一声轻响,石棺的盖子终于被撬开了一条缝。我们立刻用支撑杆把盖子顶住,防止盖子滑落,然后往石棺里望去——石棺里面铺着一层厚厚的丝绸,丝绸虽然已经发霉,但上面的花纹还能隐约辨认,是南诏国特有的“联珠纹”。丝绸上放着墓主人的尸骨,尸骨的周围摆放着大量的陪葬品,有金冠、银镯、玉璧、陶瓷器,还有几卷用丝绸包裹的木牍,这些文物都保存得非常完整。
“太珍贵了!”我们都非常兴奋,张教授蹲在石棺边,小心翼翼地拿起一顶金冠,“这金冠上镶嵌着红宝石和绿松石,上面雕刻着孔雀纹,是南诏国贵族的象征。你们看金冠的顶部,还有一个小小的玉制‘朱雀’,是中原文化的元素,说明南诏国与中原的文化交流非常频繁。”
阿贵则小心地拿起一卷木牍,用软毛刷轻轻扫去上面的霉斑:“这木牍上的南诏文很清晰,记载的是南诏国与唐朝的外交往来!上面写着‘贞元十年,南诏王异牟寻遣使者赴长安,献金银器百件,求赐《礼记》’,贞元十年是公元794年,这正好对应史书记载的‘苍山会盟’之后,南诏国与唐朝恢复友好关系的历史!”
Shirley杨则在清理丝绸时,发现了一件精美的银壶,银壶的表面雕刻着“茶马古道”的场景,有马帮、商人、茶树等,画面生动形象:“这银壶太珍贵了!它不仅是南诏国金银器工艺的代表,还反映了当时茶马古道的繁荣,对研究西南地区的贸易史具有重要意义。”
老烟枪则在石棺的角落里发现了一个陶罐,里面装着一些黑色的颗粒,他闻了闻,又用手指捻了捻:“这是南诏国的茶叶种子,在潮湿的环境下能保存这么久,真是个奇迹。咱们可以把这些种子交给农业研究所,说不定能培育出古代茶叶的品种。”
接下来的一周,我们都在主墓室里清理文物。阿贵几乎把所有时间都花在了木牍的解读上,他每天都捧着木牍和随身携带的《南诏文研究》,逐字逐句地对照,遇到不认识的字,就用铅笔在旁边做标记,晚上再和Shirley杨、张教授一起讨论。有天深夜,阿贵突然兴奋地叫醒我们,手里举着一卷木牍:“你们看!这木牍上记载了南诏国的‘科举制度’!上面写着‘元和五年,南诏王寻阁劝开科取士,以《诗》《书》取士,录取三十人’,元和五年是公元810年,这说明南诏国不仅借鉴了唐朝的政治制度,还借鉴了科举制度,这是之前史书记载里没有的!”
Shirley杨则在修复一件陶瓷器时,发现陶瓷器的底部刻着“大理窑”三个字:“这是南诏国着名的‘大理窑’烧制的陶瓷器!大理窑的陶瓷器以青釉为主,工艺精湛,之前只在文献里有记载,这次是第一次发现实物,对研究南诏国的陶瓷工艺具有重要意义。”
老烟枪则负责文物的安全防护,他每天都会检查除湿机的工作情况,确保主墓室里的湿度保持在60%以下。他还在主墓室的入口处放置了几盆艾草,既能驱赶蚊虫,又能净化空气:“云南的山林里湿气重,文物容易发霉,咱们得时刻注意湿度变化,不能让辛苦发现的文物受到损坏。”
胖子则负责文物的搬运和保管,他每天都会仔细检查文物箱的密封情况,确保文物不会受到潮湿和蚊虫的影响。闲暇时,他还会跟着当地的村民去山林里采摘草药,学习辨认各种草药的用途:“以后再遇到在潮湿山林里工作的情况,我就能帮大家煮草药水,预防瘴气和蚊虫叮咬了。”
就在我们准备清理耳室的时候,警方突然传来了好消息——他们根据我们提供的盗墓贼留下的工具和脚印,在大理市区的一个古玩市场抓获了两名盗墓贼,还缴获了大量被盗的南诏国文物,包括金镯、玉璧、陶瓷器和几卷木牍。
“太好了!这些文物终于追回来了!”我们都非常高兴,赵局长激动地说,“盗墓贼交代,他们还把一部分文物卖给了一个叫‘老缅’的文物贩子,这个‘老缅’经常在中缅边境倒卖文物,警方已经联合边境部门展开追捕,相信很快就能把他抓获,追回剩下的文物。”
我们跟着警方去了古玩市场的临时扣押点,看到缴获的文物整齐地摆放在地上,其中一件“南诏王金印”格外引人注目,金印上刻着“南诏王印”四个篆字,是南诏国国王的象征。阿贵仔细检查了几卷木牍,发现其中一卷是南诏国的“法律条文”,记载了南诏国的刑罚制度和税收政策,对研究南诏国的法律史具有极高的价值。
“这卷法律条文太重要了!”阿贵激动地说,“里面写着‘盗官物者,杖一百,没其家资’,说明南诏国对盗窃官府财物的惩罚很严厉,这和唐朝的法律制度很相似,进一步证明了南诏国对唐朝文化的借鉴。”
回到墓葬发掘现场后,我们把追回的文物小心地进行了清理和登记,然后开始清理耳室。东耳室里存放着大量的陶瓷器和青铜器,有陶罐、陶碗、青铜鼎、青铜剑等,这些文物上都刻着精美的花纹,有的还刻着南诏文的铭文,记载着文物的制作时间和用途。西耳室里则存放着一些丝织品和茶叶,丝织品虽然已经发霉,但上面的花纹还能辨认,是南诏国特有的“孔雀纹”和“卷草纹”,茶叶则被装在陶罐里,虽然已经干燥,但依然能闻到淡淡的茶香。
随着发掘工作的深入,我们对这座南诏国墓葬的了解也越来越多。根据出土的文物和木牍记载,我们确定墓主人是南诏国的“清平官”(相当于宰相)“郑回”,他曾在唐朝为官,后来回到南诏国,辅佐南诏王异牟寻与唐朝恢复友好关系,对南诏国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。他的墓葬规模宏大,陪葬品丰富,反映了南诏国的强盛和与中原文化的密切交流。
在发掘工作结束的那天,大理文物局举办了一场隆重的庆祝仪式,表彰了我们在发掘和文物追回工作中的贡献。赵局长亲自为我们颁发了荣誉证书,还邀请我们参加南诏国文物特展的筹备工作。
“这些文物是南诏国历史文化的见证,”赵局长说,“我们打算在大理博物馆举办一场‘南诏国文物特展’,让更多的人了解南诏国的历史文化,了解西南地区与中原的文化交流。希望你们能继续支持我们的工作,为文物保护和文化传承做出更大的贡献。”
我们爽快地答应了赵局长的邀请,开始参与特展的筹备工作。Shirley杨负责文物的展示设计,她根据文物的文化特色,将展示区分为“政治外交”“经济贸易”“文化艺术”三个部分,每个部分都采用了对应的场景布置,比如“政治外交”区还原了南诏国使者赴唐朝的场景,“经济贸易”区展示了茶马古道的贸易物品,让观众能更直观地感受南诏国的历史文化。
阿贵则负责展览的讲解和文物解读,他编写了详细的讲解词,还制作了南诏文与汉文的对照展板,教观众辨认简单的南诏文。他还在展览中设置了“木牍互动区”,让观众通过临摹南诏文木牍,感受古代文字的魅力。
老烟枪则在博物馆的院子里搭建了一个“南诏草药园”,种植了南诏国时期常见的金银花、薄荷、艾草等植物,还设置了科普展板,介绍这些植物在古代的用途,比如金银花用于入药,薄荷用于清热,让观众了解南诏国的自然环境和生活方式。
胖子则负责文物的搬运和安保,他每天都会仔细检查展柜的安全情况,还会向观众宣传文物保护的重要性。他还和当地的学校合作,组织学生来博物馆参观,给孩子们讲解南诏国的历史故事,比如“苍山会盟”“茶马古道”等,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,还时不时提出各种问题,胖子都耐心地一一解答。
经过四个月的努力,“南诏国文物特展”如期举办。开展那天,大理博物馆里人头攒动,很多观众都是慕名而来,想要一睹南诏国文物的风采。看着观众们惊叹的表情,听着他们对文物的赞美,我们心里都充满了成就感。
“没想到咱们能为南诏国文物的保护做这么多事,”胖子笑着说,“以前我总觉得西南边疆的历史离自己很遥远,现在通过这些文物,才知道南诏国的文化这么丰富,和中原的联系这么密切,以后我得多学点西南边疆的历史,不然都对不起这些文物。”
Shirley杨点点头:“南诏国虽然是西南地区的地方政权,但它创造的灿烂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。保护好这些文物,就是保护我们民族的文化多样性,让更多的人了解历史上不同地区、不同民族创造的辉煌文明。”
老烟枪抽着烟,望着远处的苍山和洱海,感慨地说:“我这辈子走南闯北,见过很多文物,但南诏国的文物最让我触动。这里的每一件陶瓷器、每一卷木牍、每一件金银器,都在诉说着南诏国与中原的文化交流,诉说着茶马古道的繁荣。咱们得把这些故事传递下去,让更多的人知道,古代的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,各个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从未中断。”
阿贵则拿着一本刚出版的《南诏文木牍解读》,兴奋地说:“这是我这四个月的研究成果,里面收录了这次发掘的大部分南诏文木牍,还有详细的解读。以后我还要继续研究南诏国的历史文化,争取能还原更多南诏国与唐朝的外交故事和茶马古道的贸易历史。”
我看着身边的伙伴,心里充满了感动和期待。从西夏佛塔遗址到南诏国墓葬,我们从西北边疆走到西南边疆,见证了不同地区、不同民族创造的灿烂文明,也感受到了文物保护工作的意义与价值。我知道,我们的文物保护之路还很长,中国大地上还有很多沉睡的文物等着我们去发现,还有很多历史的秘密等着我们去揭开。
就在“南诏国文物特展”举办得如火如荼的时候,张教授突然收到一封来自福建文物局的紧急电报——在福建泉州发现了一座宋代的古沉船,沉船里可能藏有大量的瓷器、丝绸和海外贸易物品,但沉船已经遭到了盗墓贼(水下盗墓者)的严重破坏,很多文物被盗走,当地文物局希望我们能立刻前往协助进行水下抢救性发掘。
“宋代古沉船!”胖子一听,立刻来了精神,“我早就听说泉州是宋代的重要港口,古沉船上的文物肯定有很多海外贸易的物品,比如青花瓷、丝绸,说不定还有外国的金币!咱们赶紧收拾东西,去泉州!”
Shirley杨也说:“宋代古沉船的文物对研究宋代的海外贸易、造船技术和中外文化交流具有极高的价值。水下盗墓者的破坏肯定很严重,我们得尽快过去,争取能追回更多的文物,保护好剩下的文物。”
老烟枪想了想,说:“泉州的海域风浪大,水下能见度低,咱们得准备好专业的水下考古设备,比如潜水服、水下手电筒、水下摄像机等。还有,海水有腐蚀性,文物打捞上来后得立刻进行脱盐处理,不然会很快损坏。”
阿贵则兴奋地说:“宋代的海外贸易很繁荣,沉船上说不定有外国的文字资料,比如阿拉伯文、波斯文的文书,我虽然不懂这些文字,但可以帮忙整理和记录,说不定能为研究中外文化交流提供线索。咱们赶紧出发吧,我都等不及想看看宋代的青花瓷了!”
我们很快就收拾好了行李,告别了赵局长和大理文物局的工作人员,踏上了前往福建泉州的旅程。火车在东南沿海的平原上行驶,窗外的景色从青山绿水变成了碧海蓝天,远处的海岸线蜿蜒曲折,海面上的渔船像一个个小小的黑点,在波浪中起伏。
我看着身边的伙伴,他们脸上都充满了期待,仿佛已经看到了宋代古沉船上那些珍贵的瓷器、丝绸和海外贸易物品。我知道,前方等待我们的,可能是汹涌的海浪、复杂的水下环境,还有未知的危险,但只要我们齐心协力,就一定能克服困难,保护好那些沉睡在海底的珍贵文物,让它们重见天日,向世人展示宋代海外贸易的辉煌。我们的文物保护之路,还在继续,而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文明,也正等待着我们去唤醒。
火车抵达泉州站时,福建文物局的陈局长已经在出站口等候。他手里拿着一张古沉船的水下勘探图,脸色凝重地说:“这艘古沉船在泉州湾的后渚港附近,是我们在进行水下文物普查时发现的。水下盗墓者已经用专业的设备在沉船上打了十几个洞,还盗走了不少瓷器和丝绸。我们派潜水员下去探查过,沉船的船体已经有些破损,部分船舱还进了沙,要是再遇到台风,整艘船可能会彻底散架。”陈局长说着,把勘探图递给张教授,“你们看,这艘船长约25米,宽约8米,是宋代典型的‘福船’,这种船抗风浪能力强,是当时海上贸易的主要船只。从船的规模来看,里面的文物数量肯定不少。”
我们跟着陈局长往泉州湾后渚港赶,路上,他继续介绍:“泉州是宋代的‘东方第一大港’,和海外几十个国家有贸易往来,这艘沉船上的文物,很可能来自景德镇、德化等窑口的瓷器,还有江南地区的丝绸,甚至可能有外国的香料、金币,这些文物对研究宋代的海外贸易史太重要了。”